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围观是对“流浪大师”的一种伤害

齐鲁晚报 2019-03-22 05:31 大字

本报评论员朱文龙

一位穿着破烂且身上满是污垢、黑白头发打结的流浪汉,因为经常蹲在地铁里或路灯下看《尚书》《论语》等书籍,且说出来的话颇具文采与思辨性,被一些人冠以“流浪大师”的称号。据了解,“流浪大师”的真名叫做沈巍。身为流浪汉却拥有渊博的知识,这种认知上的落差,让沈巍迅速成为“网红”。

沈巍红了,可是人红是非多。有些网友出于对沈巍的同情,表示要捐钱捐物,让他“回归正常人生活”。网友的这份善意值得称赞,这种帮法却并不一定帮到沈巍。毕竟,沈巍走到这一步,并不是由于缺钱缺物,而是因生活方式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据媒体报道,沈巍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为了读书,便养成了捡垃圾卖钱的习惯。他认为,捡垃圾也是一种劳动,而且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可以“为垃圾减量做点贡献”。从上学到入职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沈巍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可就是这种沈巍看起来很正常的习惯,让他在社会上感到“无所适从”。家人的不解,同学的嘲笑,同事的冷眼,都让沈巍觉得无比压抑。这种压抑在他“被病休”之后完全爆发。他彻底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开始了一个人的流浪生活。

由此可见,沈巍成为流浪汉,实是情非所愿的选择。而如今,经由网络传播,这种非主流的流浪生活,似乎也成了一种奢望。他每到一处,都会被围观,已经无法捡垃圾,更谈不上抽出时间读书。虽然沈巍连连发声,恳请大家别打扰他的生活,但是,为了能蹭到这个超级“流量”,各路“神仙”仍是蜂拥而至。其中,既有网络主播,也有微商,他们聚拢到沈巍身边,只求与他合影拍照,毕竟“谁能拍到他,谁就能火”。至于沈巍本人的想法,则彻底淹没于一片喧嚣之中,他只能躲在逼仄墙角苦笑。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说到底,是对沈巍生活方式的不尊重。在如今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目标和追求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最起码要做到不打扰别人的生活。若人们真的关心沈巍,不妨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他的身体健康、心理评估方面,科学地给予帮忙。

沈巍已经在外二十多年,早已适应了流浪的生活,过度地关注很有可能会改变他生活的节奏。他曾对着镜头说,“我愿意过自己艰苦的生活,这是我的追求。”既然如此,还他一份清静,让他回归到自己更适应的生活节奏中去,岂不是更好?

新闻推荐

新疆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 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游客便利性体验

本报讯(记者吴铎思)日前,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导下打造的一款专注于新疆旅行的智慧游产品上线。此款APP不仅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