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劳动力市场平衡性问题的研究基础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3-19 06:42 大字

●王琦 李飚观点

提升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水平的主旨在于保障劳动力市场健康、均衡发展,缩短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劳动力市场发展差距,满足各群体劳动者日益增长的就业质量提升需求以及就业保障需求。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模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劳动力供需是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模型的核心变量;收入是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价格表现;流动是劳动力市场趋于平衡的驱动力;政府治理是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模型的外生变量。

劳动力市场发展存在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三个问题以平衡性为首。提升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水平的主旨在于保障劳动力市场健康、均衡发展,缩短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劳动力市场发展差距,满足各群体劳动者日益增长的就业质量提升需求以及因技术冲击等各种宏、微观原因形成的就业保障需求。

关注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必要性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认为,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是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平衡,工资作为价格信号能敏锐反映供需波动,劳动者可以自由流动,政府有能力解决劳动力市场失灵问题,市场能够实现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动态调整,即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价格均衡、劳动者合理流动、政府治理水平良好。构建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模型,旨在消除供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平衡现象,使供应与需求相互适应,相对一致,消除不合理劳动力价格差异,实现有序流动和合理保障。

第一,从理论框架来看,研究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是透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人一方面体现为生产要素,是推动经济发展最核心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体现为独立个体,是社会进步最关键的支点。借助不同单指标在时间层面的趋势分析,对摸清经济现象的本质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判断市场中劳动者数量的多与寡、工资的高与低、政府干预的强与弱。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迫切需要把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时候,现象变得复杂。

第二,从劳动力市场特殊性来看,相比其他市场,只有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核心是人,研究劳动力市场平衡性问题也是研究人的问题。中国劳动力跨区流动正在进行,跨行业流动刚刚启动,市场就业信息远不能满足这些流动需求,政府的合理干预区间需要更大。因此,联动考量这类问题,才能挖掘劳动者的真正特征。

第三,从劳动者就业目的和需求来看,当前阶段,中国劳动者就业的最主要目的还是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但近年来,权益保障、休息休假等需求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劳动力市场平衡性问题也是在研究什么样的市场规制能更好地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和变化的需求。劳动者需求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劳动者在市场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已经确立,我国已经处在劳动力市场规制模式选择的关键时期。规制方式的选择决定了规制结果的差异,强调竞争性和灵活性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是劳动力市场实现供需均衡和初次收入公平分配的途径;强调保护性和保障性政策是社会层面的问题,是劳动力市场实现充分就业和二次收入合理分配的措施。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二者兼顾是必然选择。

总之,劳动力市场主要目标已经发生变化,从保就业到促就业,再到提升就业质量,最终实现体面就业。构建模型、科学测度、客观分析,有效提升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水平是一项实现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工作。

劳动力市场平衡性问题的理论基础

具体的,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模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首先,劳动力供需是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模型的核心变量。判断劳动力市场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首要指标是供给和需求,供需是决定价格的本质因素,是劳动力流动的前提,是国家进行政府治理的参照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雇佣关系开始出现,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出现新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关注的焦点是扩大就业。随着改革深化,劳动力市场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供需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中寻求平衡是增强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关键。

其次,收入是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价格表现。如果说收入是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的传递者,收入差距则是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水平的“显示器”,其短期和长期波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水平。收入既体现为纵向波动,也体现为横向差距。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前30年间,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然而,横向差距不断扩大,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收入差距加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再次,流动是劳动力市场趋于平衡的驱动力。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和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劳动力市场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动力。劳动者流动性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力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前的限制流动,到21世纪初的自由流动,到现如今的有序流动,流动人口已经颇具规模。在未来一段时期,人口流动仍将是我国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户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将为人力资本优化配置以及全体劳动者共享国家发展成果保驾护航。

最后,政府治理是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模型的外生变量。我国是人口大国,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有效解决劳动力市场失灵问题,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我国劳动力市场从发展类型上看是政府主导型,其孕育、产生、发展和完善的整个过程都与政府的政策推动密不可分,政府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今后的发展和完善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涉及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保险属于社会治理范畴,就劳动力市场平衡性问题而言,社会保险有调节收入分配、降低市场风险的作用,是影响劳动力市场价格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

概括而言,从市场平衡性的视角理解市场运行,可以把市场分成3个圈层。第一圈层是供需和价格层。一个平衡的劳动力市场的第一层体现为供需平衡和劳动力价格合理,第一圈层也是决定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水平最核心的圈层。劳动力供需水平决定供需价格,而供需价格反作用于供需水平。在核心圈层,供需指数比价格指数更为敏感,所以供需指数可以作为研判政府调节是否适度的工具。第二圈层是流动层。当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不均衡、劳动者收入差距过大时,流动就会出现。供给量大的岗位会有劳动者流出,供给量小的岗位会有劳动者流入;有职位者希望获得更高收入,通过异地就业、人力资本增进、改变就业方式等途径进行职位再搜寻,进而流动到新岗位。如果没有受到外界冲击,市场可以通过流动实现供需均衡与价格合理条件下的平衡。第三圈层是社会治理层。社会治理层在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系统中起到了“保温层”和“抗风险层”作用。三个圈层相互作用,构成有机整体。

(作者王琦为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李飚为郑州大学商学院讲师)

新闻推荐

如何用好用实就业政策“红包”? 稳岗政策越是精准,促进就业越有保障

北京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标准由每人每年5000元提高到8000元;上海今年开始为快递员、送餐员等灵活就业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