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倾听历史深处的声音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市场星报 2019-03-19 01:00 大字

万历十五年,一个看上去无关紧要的年份,被黄仁宇写成了一本书:在帝国无可避免地终结命运之下,个体的命运也和明帝国命运辛苦遭逢,捆绑在了一起。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的中国,谈不上风雨飘摇,也不能说是病入膏肓。这一年,实在是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于是作者将笔触伸向这样一些个体:灰心朝政的当朝皇帝、变法失败的前任首辅、维持现状的现任阁僚、无人效仿的模范文官、知音难觅的优秀将领,以及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思想家,等等。

书中的群像是令人遗憾的:张居正一心重整赋税,丈量全国田地,却卒于改革刚刚开始之时,年仅57岁而抱恨终天;海瑞奉行传统儒家道德,成为全国的典范,但无法看破官场的阴阳之道,屡任闲职,抱负无法施展;李贽继承心学主张,试图改革儒家学说,却遭捕入狱,自尽而死;万历皇帝本有中兴之愿,却连家事都被群臣粗暴干预,厌倦了充当木偶后心灰意冷,怠政30多年,使明朝失去振兴的可能;戚继光写成《练兵实纪》《绩效新书》,大大提升了帝国的军事水平,但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也迅速失势,并于次年陨落,明朝失去了重整军备的最好机会……这些个体的生活样本,烛照着历史的暗流,朝着覆灭的方向滚滚而去。

历史是残酷的,真实的,但历史向来不会以宏大的叙事,清晰地投射到当事人的灵屏中。个人的命运有时恰恰是历史最真实的映照。无数个生活的庸常,便能捕捉到历史行进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万历十五年》对于历史的剖析极具创新意义。

《万历十五年》自出版后便好评如潮,作者以其迥乎不同的历史叙事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尽管有人批评其缺乏严谨的史学研究要素,但书中蕴含的丰富的管理学要义也让人称是。作者通过万历十五年前后几个典型人物的命运,向我们展示了明朝之所以错过16世纪末的振兴机会,绝非皇帝坏身败名,而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不是罗列历史事件,也不是介绍人物的生平经历,而是从个体生活与社会背景立场介入,并逐步深入到道德与制度的关系,探寻历史行进的幽秘路径和最终原因。

新闻推荐

“徽商之夜”走进春天里 900徽商共寻新机遇

本报讯3月18日,来自海内外的900多位徽商企业家齐聚合肥,共同参加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徽商传媒、徽商全球理事会、徽商名媛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