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活动该去不去也是不作为
郝 倩
最近,“营商环境”成为全国官方会议的“高频词”: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对此作出专门部署;各地两会上,“营商环境改善”、“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等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阐述内容;就连这几天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接受采访时,营商环境的话题也很炙热。
为提升营商环境,给企业提供“店小二”式的服务,近日,山东省工信厅印发《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强化服务企业工作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服务企业的创新性要求,其中鲜明地强调:“企业活动该去不去也是不作为”。
前些年,在官商交往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有些官员到企业参加座谈、搞剪彩或参观,存在“吃卡拿要”等不良行为,让企业颇为反感。也有一些官员乱用权力,和个别不法商人沆瀣一气,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可以说,这些年,一些“老虎”落马、“苍蝇”折翅,不少与不良的“政商关系”有关。
自从中央推出八项规定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各地强调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强调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但遗憾的是,《人民日报》一份调查结果发现,一些地方对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理解上存在误区。个别领导干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前存在亲而不清,现在则是清而不亲,干脆“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互不来往、不闻不问”。
当今,个别干部视与企业家打交道为一件有风险的事情,“谈商色变”,对商人“敬而远之”,这样做,风险倒是减少了,甚至是“零风险”了,但企业发展怎么办?
发展是硬道理。地方要发展,企业发展才是支撑。企业发展得好不好,关系着地方经济能不能发展好,更关系着一方百姓的生活水平能不能好。但企业发展好不好,与地方营商环境好坏、地方政府扶持力度大小休戚相关。党政干部只有走进企业,和企业家交朋友,倾听企业家的诉求,才能了解企业发展现状,找到解决企业发展的办法,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官商”交往有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因为风险而彼此“绝缘”。
如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干部和企业交往如何不踩“红线”?今年的山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9年将探索制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为广大干部服务企业、与企业家正常交往划出“安全区”。今年年初,济南市出台《关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办法(试行)》,一方面,旗帜鲜明地鼓励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堂堂正正走进企业、干干净净与企业家进行接触交往;另一方面,什么行为可以做、什么不能干,《办法》也规定得非常明确。
“企业活动该去不去也是不作为”这些制度措施,是对某些干部懒政怠政的敲打和纠偏,其释放的信号无非是:官商之间,要“相敬如宾”,不可“勾肩搭背”。但这并非意味着官员可以懒政怠政,可以对企业家视而不见。官商可以缩短距离,但底线是不能“粘”在一起,那道“防火墙”就是党纪国法与制度牢笼。(原载《济南日报》)
新闻推荐
(上接1版)李世杰委员代表民建中央发言时说,面对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企业面临的路径依赖“不愿转”、害怕创新“不敢转”、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