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职工风采录】师徒三代话发展
弯下腰,张国平娴熟地将道尺往钢轨上一架,卡好两端,前后移动尺身稍做调整,直视刻度表读出两股钢轨间距。再看一眼“气泡”,判断左右两股钢轨水平是否有偏差。“负一,零!”话音刚落,搭档就已记录完毕。
1983年,20岁的张国平顶替父亲,成为上海工务段的一名线路工人。“刚上班时,我们用的还是木质道尺,这是我父亲那一辈的吃饭家伙。”刚上班时的场景,张国平历历在目。
为让火车平稳安全开行,张国平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会利用火车停开的时间上道检查。当时的检测设备很简陋,一把道尺,全部靠人眼看。一天近4公里的线路检查,需要90度弯腰上千次。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线路增加,列车提速,检、养、修的标准更高了。人工检查耗费大量时间、人力,效率和精确度都跟不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电子道尺和人力推行的轨道检查小车得到大力推广应用。
“你看,把两头往钢轨上轻轻一靠,这里马上跳出数据。”张国平的关门弟子,80后小伙子刘训飞以正常步行速度推行检测小车进行测量。“有了小车,查线路可以‘半自动’,省了不少力气,再也不用像我师傅那样辛苦了。”刘训飞笑着说。
轨检小车集合了许多新科技,它通过传感器测量线路的轨距、水平等全套几何数据。除了检测铁路轨道内部的几何状态,它还能轻松获取线路中线偏差等外部状态。
“就跟大夫看病一样,怎么开方子,用药什么剂量,在电脑上都能一目了然。”刘训飞说。
“现在一晚上得到的数据,是我年轻时4天才能干出来的工作量。”说起新型轨检小车,张国平的眉间喜色不断。
时间进入到2010年后,高铁快速发展,让城市交通更加便捷,铁路装备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誉为“高铁医生”的高速综合检测车率先在长三角铁路投入营运。
师从刘训飞的90后研究生郎海鹏负责对综合检测车数据进行分析。
“综合检测车是个‘全科医生’。”郎海鹏介绍说,每一次“出诊”都会通过摄像采集、激光扫描、RFID精确定位、智能化分析判断等先进技术对高铁线路状态进行全方位检查。更先进的是,除了轨距、水平这些常规必查项以外,还能对钢轨的磨耗等进行“体检”。“体检”数据经过定期回放、复核,最终形成一张周期性比对图表,为探寻钢轨养修规律提供了更加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高速综合检测车的检查速度,比起师傅们的道尺要快近百倍。”郎海鹏自豪地说。
从道尺到检测车,张国平师徒三代见证着铁路的快速发展。“30多年过去了,标准在提高,科技在发展,装备也越来越先进,咱们师徒一棒接着一棒干,一代更比一代强。”张国平感叹道。
新闻推荐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埃塞俄比亚航空失事事件表示,目前,遇难8名中国公民身份初步确认。4人为中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