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中国古代科技史

陕西科技报 2019-03-09 09:25 大字

最早的生物防治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从生物界互相制约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和运用了生物防治的方法。

1000多年前的晋代,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人以席囊贮蚁鬻(卖)于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并窠而卖。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柑树若无此蚁,则其实(果实)皆为群蠹(害虫)所伤,无复一完者矣。”这是我国和世界农学史上运用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方法的最早记录。公元9世纪,唐代的段成式也注意到我国南方有一种大蚁,结巢于柑树的果实上,果实因而长得非常好。以后元、明、清等代的许多著作中也均有类似记载。

经有关专家考证,嵇含所说的那种能防治柑树害虫的蚁是黄猄蚁。黄猄蚁能捕食多种柑树害虫,对于防治柑树的病虫害,效果十分显著。而且,跟施用化学药物相比,用黄蚁治虫可减少落果30%。此法至今仍为广东、福建一些地方的果农沿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说:“农业史上,黄掠蚁的利用是生物防治害虫最古老、最著名的例子。”我国对这一事实的记载是最早、最翔实的,国外迟至19世纪后半叶才有这方面的记载。

古代的人工选择育种技术

我国古代的人工选择育种技术历史悠久,成就突出,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周代初期至春秋中的《诗经·大雅·生民》中,就有关于农作物的选种和育种的记载。西汉的《汜胜之书》中记载了“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收割下来,收藏好,“顺时种之,则收常倍”的“存优汰劣”的人工选择育种的穗选法。北魏时,人们不仅十分重视选种,还建立了专门的种子田,把选出来的纯色好种另外种植在种子田里,避免与其他种子混杂。《齐民要术》又指出,不仅要加强管理种子田,而且在收割时,要先收割种子田里的作物,并单独存放。这是近代混合选择法的先导,比德国选种专家仁博于1867年改良麦种所使用的混合选种法要早1300多年。

清代《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要在肥地选择单穗,分收分存。他把这种单穗选择育种称为“一穗传”。这种一穗传的育种方法,是地地道道的单株选择法,比近代选种史上维尔莫林于1856年开始的甜莱单株选择要早100多年。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繁殖骡子是远缘杂交和利用杂种优势的典型例子。《齐民要术》对此有详细记述,明代的《天工开物》记载了三四百年前杭嘉湖地区蚕农们的两组家蚕杂交工作。其一是将吐黄丝的雌蚕与吐白丝的雄蚕杂交;其二是将雄性的“早种蚕”与雌性的“晚种蚕”杂交。这两种人工杂交育种,是我国古代养蚕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世界上家蚕杂交育种的先例。

无性杂交的嫁接技术也是我国首创。2000年前的《汜胜之书》中即有嫁接法的记载。汉代以后,嫁接技术发展到不同种植物之间的嫁接。到了金代、元代,已经有了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靥接和搭接6种嫁接方法,应用于桑树和果树的嫁接。

我国古代在人工选择育种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达尔文曾从我国古代人工选择的丰富经验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新闻推荐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 深化改革让科技人员能一门心思搞科研

晨报讯科技部部长王志刚8日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说,将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减轻科技人员负担,让他们能一门心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