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大、涩 基层的“语言形式主义”
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当前,一些在职干部在公开场合不愿说真话、不想说实话、不敢说心里话,谨守“为官不言”原则,由此产生的干部“群体失语”现象在基层抬头,值得引起重视。
干部讲不了真心话,“该”讲什么话呢?记者发现,一些干部逐渐习惯了用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格式化的“套话”、场面上的“应酬话”等表态式话语来替代。有学者总结了这类话语的三种典型表现:
一是“假”,诸如“高度重视、深入贯彻、亲自指挥、反响强烈、效果明显、成绩巨大”之类的“关键词”,可谓是起草发言稿或工作总结的万能元件,几个这样的词一镶,一篇四平八稳的会议八股就完成拼装;
二是“大”,三五分钟就能说明白的问题,要分三五点展开,点下有小点,结果半个小时讲不完;
三是“涩”,借着上面有了新精神,下面出了新问题,炮制一些堂而皇之的新名词,翻出一些自己未必懂的生僻术语,让听众带着一头雾水鼓掌。
为什么真话实话得藏在肚子里,假大涩话语成了场面上的 “硬通货”?部分受访专家认为,干部们不愿说真话,其动机、心态各异,但多是基于趋利避害的现实考量。深圳市委党校教授宋腊梅认为,讲真话不仅需要个人的勇气,更需要有一个能够讲真话的氛围。 “本来,官员讲真话自是必然,毋须提倡,可是,有一些领导就是喜欢听拍马的好话、漂亮的大话,不愿听不同意见的真话。 ”摘自人民网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财政部部长刘昆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说,今年将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