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关于“论资排辈”的问题

黄海晨报 2019-03-08 11:31 大字

商明晓

春节期间,和几位旧日同事聚在一起闲聊。其中的一位在单位任副职多年,政声也不错,但在单位主要领导出缺的情况下,他没有跟进,而是资历较他浅很多,在单位领导班子中排名靠后的副职上了,他依然是单位的“老二”。于是,大家议论纷纷,替这位“老二”抱屈,理由无非是资历长,当副职多年,这次没有跟进,十分可惜等等。听得出,这些劝词都是基于论资排辈的观念。这位“老二”听完大家的话,先是表示了感谢和理解,然后很认真地说这位新上司确实比自己强,有明显的优势,是组织选对人了。作为当事人,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从论资排辈的圈子中跳出来,不简单。

所谓论资排辈,就是根据资历深浅提拔和使用,根据辈份确定级别和待遇。这是一种排斥选贤任能的选择制度,用于选拔任用干部,就会产生极大的偏差,会收窄选拔人才的视野,人为的设置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门槛,把多向选择变成单向选择,把面上选择变成点上选择,使本来灵活的用人机制变成一种僵化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弊端。一是影响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容易让干部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不如少干的心理。工作中就会出现拈轻怕重、挑肥拣瘦的现象,严重影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容易产生等和靠的思想,反正时间到就晋升,“无灾无病到公卿”,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资格老的靠资格,资历浅的熬资历的局面。三是偏离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挫伤能力型干部的积极性,破坏了健康的政治生态,影响工作的推进和开展。

要说在中国官场上的论资排辈,其首创者乃北魏崔亮。北魏时(公元519年)朝廷任崔亮为吏部尚书。当时武夫得势,太后下令选武官在中央和地方任职。但官位名额有限,应选的人很多,吏部尚书崔亮上奏建“停年格”制,即不问才能,授官一律依年资分先后。凡有空缺职位,不问贤愚,完全根据年头任用官员。年头不到,即使这个职位需要这个人,也不能任命他。崔亮这种论资排辈的选官行为,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时任司空谘议的刘景安是崔亮的外甥,他对舅舅的做法很不满,就写了封信规劝崔亮,大意是:古往今来,选用官员一直由各级政府推荐,虽然不能尽善尽美,十分人才也收了六七分。而现在朝廷选择官员的标准片面,途径狭窄,淘汰不精。舅舅现在负责此事,应该改弦更张。搞论资排辈,天下之士谁还去修厉名行呢?劝说崔亮叫停这种选官制度。

崔亮给外甥复信说,论资排辈,实在有其缘故。今天已经被你责备了,千载之后,谁还知道我的苦心呢?当今,习武之人势力庞大,他们的功绩都建立于战争之中。他们只懂得举着弓弩冲锋,追随踪迹抓人,却又不懂得文字,也不会写写算算,这样的人怎样能够将国家打理好呢?由于官员名额有限,而朝廷又不同意给武官封爵加禄,只好出此下策,用年头限制他们进入官场把持朝政,其实也只是权宜之计,这就是我的本意,但愿将来的君子能够明白我的心。其后,崔亮的继任者甄琛等,感到这个法子很省劲,也跟着这样做,所以,“魏之选举失人,自亮始也。”想不到崔亮当年的权宜之计,竟然影响了数千年,给后世造成的流弊数不胜数。不仅在古代层出不穷,即使是到了现代社会,这种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这可能是崔亮始料未及的。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考察了论资排辈后评论说,北魏失去人才就是从崔亮开始的。不过看他给外甥回信的意思,联系当时的形势,崔亮用这个规矩也是不得已,是用来安抚上上下下的压力集团的,是被迫的让步。奇怪的是,现在上边没有那些立下功勋的人压着,下边没有鼓噪的叛党逼着,究竟怕的是什么,这个很明白的问题竟然用一千年也解决不了,真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他在自己的著作《日知录》里说,论资排辈制度,是舍弃了选贤任能的官员选择制度。前几年曾有一篇报道《奈斯比特预言中国大趋势》,提出一个很有警示性的观点:论资排辈与家长制思维,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一流创新国家的最大障碍。当然,他说的未必就是正确的,但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值得借鉴。论资排辈的结果,只能是消磨干部的进取心,挫伤干部们的创新精神。诗人龚自珍曾写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是因为他对清朝官场论资排辈现象有着痛彻的了解。

毛泽东同志讲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已经确立,迫切需要一大批风气正、能力强的干部队伍。要选拔这样的干部队伍,就必须先打破论资排辈的思想束缚,拓宽干部的选拔视野,建立健全唯才是举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让优秀的干部脱颖而出,勇敢地挑起这副重担。面对新的时代,新的任务和使命,我们需要一大批愿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冲锋陷阵、攻坚克难。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的樊篱,健全完善科学的选拔和调整干部机制,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条件。

“吾道废兴时否泰,人才进退国安危”。相信在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征程中,激情澎湃的年轻勇者和老成持重的资深者,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都有机会成为时代的前行者而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新闻推荐

尴尬的“校内减负校外补” 有无良方治得了?

中小学陆续开学,各地纷纷采取切实减负措施下,学生回到学校开始新的生活。不过,学校减负腾出的宝贵时间也面临被一些辅导班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