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家有雷锋 云南红河州 杨丛

济宁日报 2019-03-08 08:13 大字

父亲是个农民,读初中时是学校的“学雷锋标兵”,他的一生,似乎也烙上了雷锋的影子,挥之不去。

我读小学时的一天傍晚,父亲出门巡田,回家时带来了两个身背行李的年轻人。一进家,他就呼唤母亲做饭。当时,我们以为他俩是父亲的亲朋好友,急忙动手一番忙活。菜饭上桌后,父亲亲自倒酒倒茶,热情地陪着叔叔们吃饭,温馨得就像一家人。但等到两位叔叔休息后,母亲却与父亲低声吵起来。

原来,他们与我家非亲非故,是川滇交界处的农民,在锡都个旧一家私人矿上打工。没想干了半年,一分工钱没拿到,只好卷起行李回家。走到我们村口,他俩又累又饿晕倒了,刚好被父亲看到,就给带了回来。

见母亲抱怨,父亲温和地劝解道:“我们非亲非故,但他们有困难。看到了,总得有点同情心吧!让他们吃顿饭,住上一晚,咱家有什么大损失!”听了他的话,母亲不说话了。到了第二天,父亲又暗暗塞了些路费给他俩,才放心地让他们离去。

我读初中那年秋天,一个大清早,我家请乡邻帮忙收割稻谷。阿兴嫂却满脸焦急地找来了,说是阿兴叔突然中风,半身不遂,想带丈夫到省城治病,但她从没出过远门,又不识字,想请父亲帮忙去打理。这让帮忙的乡邻都不满,因为这请求太离谱!

没想到,父亲满口答应:“庄稼可以缓一缓,人得急病误不得!”立刻匆匆安排好活计,带着阿兴叔去了。因为医治及时,阿兴叔病情大有好转。父亲的仗义感动了大伙,收谷的乡邻尽心尽力,我家的农活一点没落下。

其实这么多年来,父亲热心助人的事情多着呢。孤寡老人有事相求,他一呼即应;谁家里闹了矛盾,他帮助调解;过年给大家写春联,从来不收分文;村道上卫生差,他就抄起铁铲清理……因此,父亲的日子少有清闲,也遭受过不少误解,但更多的,是收获着付出的充实,回馈的欢乐。

现在,父亲老了,不懂新潮的知识,也阐述不清雷锋精神的内涵,但他却以一个农民的朴素方式,默默地付出,给身边人带来了感动和温暖,也收获着村庄的尊重。

新闻推荐

两会进行时 困扰民营企业的难题正在解决 来自福建代表团审议现场的声音

减税降费力度不断加大,民营企业家感受如何?改善营商环境,还有哪些期待?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民营企业发展话题受到福建代表团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