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上添花”的《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1085—1166)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景语通达、清新悦目、明快自然、韵味纯厚,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一扫作为江西诗派代表性诗人“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之习。
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宋史》记载:“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等职。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具有讲究用字炼句、杜绝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于神似的特点。乾道二年卒,享年82岁,谥文清。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今存《茶山集》8卷。
《三衢道中》,题中“三衢”,即衢州(今浙江常山),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诗中,“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小溪泛尽”,意思是乘船至溪流尽头;“却”,即“再”;“不减”,不少于。诗译白话如是:黄梅熟透的时候,日子天天晴朗。乘舟沿溪流至尽头,再改山路前行。一路树阴的凉爽并不比来的时候少多少,反而增添黄鹂鸣叫的情趣。通常认为,此作是一首属于描写旅途所见所闻、抒发途中感怀的纪行诗。纵观全诗,其一,所行所纪平常而不平淡。说白了就是在梅雨的晴日里行了一段溪水和山道,但用了“日日晴”一去“黄梅时节家家雨”(宋·赵师秀《约客》)的阴湿,用了“却山行”写透了游兴不尽的兴致,日常生活有了触一下便当当作响的质感;其二所见所闻简约而不简单。尽管只见到了熟透的黄梅、连续的晴日和浓郁的绿阴,听到了黄鹂的鸣叫,但将初夏的风光勾勒得栩栩如生,将诗歌的情致描绘得贴心粘肺,诗的境界起伏有度,诗的意味悠长绵绵。其三所对所比错落而不错位。无论是将常有的阴雨连绵的黄梅节候与眼下连续的晴朗作对比,还是将溪上的清凉与山林的绿阴作对比,以及将水路的幽静与山林黄莺的叫声作对比,均达到了对得有因有果、比得有章有法,缘于都是在同一种愉悦情感的统领下,开掘的真实的内心反映,错落而有致、浑然而天成。
衢州在浙江西部,可推测《三衢道中》应该是诗人任浙西提刑时创作,而不是“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后“去三十八年而复至”(《宋史》)的浙东提刑时期。青年曾几心境明达,结合弟子陆游在他《墓志铭》中之言“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的诗文之道。如果再来用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钥匙来开启此诗,它的光芒必有不同——
“梅子黄时”,指梅子已熟,也标志着阴雨延绵的梅雨季节终于过去了,是件赏心的事,然而比这悦目的还有连续的晴朗天气;“小溪”泛舟,本就快乐,虽然到了尽头有些煞风景,但依然有山路可行,乐此不疲;山行自然比行船劳人,好在有绿阴,并且不差于水上的清凉,更有甚者的是入得山林增添了黄鹂四五声点缀般的鸣叫,印衬了幽静,延展了悠然。
因此,《三衢道中》传递的人性之光,即:“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先秦·孔子《论语·学而》)、“芝麻开花节节高”(谚语)……都是人们不断追求好上加好、美上添美的本质属性的总结。锦上添花是欲望、是目标,只有为之持续奋斗,方能高原揽景、高峰摘星,直至抵达宇宙和宇宙之上的美妙。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胡喆、李洋)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明确,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