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属于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大时代”
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也是属于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大时代”。
对于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发挥主力军作用、提升创新能力等问题,代表委员中的一线职工、工会干部和企业管理者早已达成共识:高质量发展需要好工人。不过,要让产业工人真正能够立足“大时代”建功立业,从政策到落实,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张恒珍委员:“让工人觉得未来有前途”
张恒珍委员是中国石化集团茂名分公司化工分部裂解车间压缩分离班班长。这位20余年操作零差错的“首席技师”,从未离开过一线岗位,因为她热爱自己的工作。
“现在仍有不少人习惯给技术技能人才贴上‘做工人低人一等’‘做工人没有前途’的标签,这样的观点太陈旧。”张恒珍委员皱起了眉头。
张恒珍委员有着一连串傲人业绩:先后提出并参与实施解决重大技术问题超过40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46亿元;自创的一系列排查问题与技术攻关方法,如今已经被编入技术手册,成为茂名石化解决同类技术难题的重要“蓝本”;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南粤巾帼十杰”等称号……
“我的成长经历可以充分说明,当工人是有前途的。”张恒珍委员自信地说。
“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张恒珍委员建议继续加大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让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走进校园,在全社会宣传展示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先进事迹,推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每个行业、社会每个角落,“让更多人感到作为劳动者十分光荣和自豪”。
徐念沙委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
“我们的身边总能看到一大批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产业工人,这支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徐念沙委员特别关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他话锋一转,“就目前情况来看,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但在调研中,徐念沙委员注意到,一些职工“以厂为家”的主人翁意识淡化,缺乏对工人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特别是部分新生代产业工人自我意识强,工作生活理想化,缺少扎实的职业规划和吃苦耐劳精神,归属感弱,稳定性差。
与此同时,另一种情况也的确存在。
台上领导讲课口若悬河,台下职工偷偷掏出手机刷微信、看“抖音”,这种场景在许多单位都曾发生过。一方面是思想活跃的90后一线职工,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传统思想教育的“说教”“灌输”。陈旧的话语体系,落后的方式手段,许多企业经营者、管理干部缺乏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本领,不能和一线职工打成一片、交上朋友。
“职工思想工作应该是‘一把手’工程。”徐念沙委员认为,必须尽快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实现体验式教育。同时,做到对路管用,及时掌握不同职工的诉求,“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做好职工思想工作,还要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徐念沙委员表示,应特别关注农民工等新生代产业工人群体,消除服务工作中的空白点、盲点和沙漠地带。包括推动完善落实农民工等新生代产业工人的住房、户籍、子女教育等相关政策,着重在农民工就业培训、劳动保护、法律援助、文化生活等方面加强服务,确保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李守镇委员:“建议设立‘大国工匠奖’”
李守镇委员是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原主任。这位“老工会”对技术工人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看得很重。“只有一大批‘大国工匠’式的高技能人才涌现出来,我们的民族工业才能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
李守镇委员认为,培育大国工匠,需要尽快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我国,‘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他建议,新闻媒体的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和优秀栏目应多关注报道技术工人,大力宣传技术工人的贡献和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特别是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宣传劳动者、展现新时代工人阶级风采的优秀作品,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建议设立‘大国工匠奖’,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最高奖项。”李守镇委员建议,加大对技术工人中的技术尖子和创新能手的表彰奖励力度,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广大劳动者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社会财富和美好人生。此外,加强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让孩子们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习劳动,用劳动“立德树人”。
王晓峰委员:“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
作为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王晓峰委员的“主责主业”之一就是在广大企业中推广劳动和技能竞赛。“劳动和技能竞赛是工会的传统工作。我们现在的课题是,如何广泛深入持久开展竞赛活动,并将这项工作推向民营企业。”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企业开展了多层级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并以职工创新为主体,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这些平台载体不仅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更为广大职工成长成才、创新建功搭建了广阔的舞台。”王晓峰委员自豪地说。
来自全国总工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有80.4万家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会开展了劳动和技能竞赛,吸引7783万名职工参加。作为国内规格最高、工种门类最多、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辐射带动了1000多万名职工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150多万名职工通过比赛晋升技能等级。
杨军日委员:“要为技术工人晋升打开通道”
“在企业中,有一项‘五小’活动开展了许多年,能量是十分巨大的。”经常到企业和职工中调研的全国总工会社会联络部部长杨军日委员告诉记者,“五小”活动即职工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虽然看起来科技含量不太高,却常常收到令人惊叹的效果。
一线职工的创新成果,解决了许多企业生产瓶颈和技术难题。据统计,近5年来,全国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6224.6万件,技术革新项目349万项,发明创造项目111.7万项,推广先进操作法项目99.1万项,有70.6万件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项目。此外,已有17位由全国总工会推荐的技术工人创新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然而,杨军日委员注意到,许多企业存在“唯学历用人”的现象。大学毕业生有着明确的晋升路线,但工人只能在生产车间一线干到退休。
与此同时,企业对职工技术创新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在收入倾斜、等级晋升等方面缺乏制度化规定,现有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呈现“玻璃门”现象,导致职工技术创新内生动力不足。
对此,杨军日委员建议,“打开一个通道”,即技术工人可以“转行”做工程技术人员,让技工也可以通过提高技能、学识,当上“工程师”。
事实上,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就对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特别是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进行了设计。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中央热”“地方冷”、“政策热”“企业冷”的状况,“好政策要有好落实,使之真正转化成培养高技能产业工人的‘生产力’。”杨军日委员说。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新闻推荐
(杨童全媒体记者贾明高)为服务“放管服”改革,县行政审批局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提前谋划法治机关建设,将依法行政纳入2019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