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代表委员聚焦“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 【深度聚焦】开拓国内市场成中国制造新课题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3-04 07:00 大字

“现在我们的一些生产技术实际上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国内市场上品质竞争的氛围还比较欠缺,价格竞争还占主导地位,这阻碍了市场供给的优化升级。”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芬代表近日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

今年两会,优化供给、培育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这一新课题吸引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多位来自制造业领域的代表不解:为何一些国货一走出国门就成了“香饽饽”?

记者注意到,从汽车到电子产品,从日用品、服装到食品、中医药,不断有名不见经传的国产品牌在走出国门后一跃成为国外市场上的爆款。

一些国货先国外后国内曲线上市

近日,浙江一家企业设计生产的羽绒服畅销国外、连续两年位居亚马逊销售冠军的新闻,引起了南阳鼎泰高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馨代表的关注。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许昌一直是高端假发的生产基地,瑞贝卡等假发品牌在国外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8成以上市场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市场。但是很多国内消费者并不了解许昌的假发工艺,更不了解许昌的假发品牌。”在王馨代表看来,对于类似的企业而言,要想在国内市场同样“开花结果”,产品质量和技术早已不是问题,品牌推广和营销渠道建设才是真正的挑战。

“4年前,国人到国外抢购智能马桶盖的新闻被热炒。但在相关新闻曝出来之前,国内消费市场对于智能马桶盖的认知度很低,我们70%的产品都是卖到日本,国内的销量很低。”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厨卫空间事业部系长刘廷代表说。

让刘廷代表感到意外的是,新闻舆论的发酵瞬间激活了原本沉寂的国内市场,他们产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产量成倍地往上涨,又没有办法马上上新的生产线,只能以开晚班来应对。”刘廷代表为此连上了一个半月的夜班。

“现在我们的产品内销与外销已经呈现出反转态势,60%左右的智能马桶盖都销往了国内市场,外销份额下降至40%左右。”刘廷代表说。

尽管如此,刘廷代表认为,国内市场的潜力远远不止于此。“目前,智能马桶盖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0%,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如何让消费者进一步接受产品,增强用户的体验,仍然是一个问题。”

国内市场调研、培育不足

在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标准化研究所所长胡冶代表看来,一些中国制造产品墙内开花墙外香,与部分产业的结构布局密切相关。“我们的中小企业占比较高,许多外销型企业走的都是代加工发展模式,订单主要来自于国外市场。”

“在面向国外市场时,企业只需要专注于生产环节,设计研发和销售这两端的工作都在国外就已经完成了。”胡冶代表表示,当前,传统的外销企业更了解国外市场,而国内中小企业普遍对国内市场调研不足,缺乏调研的动力、能力和精力,这导致国内市场供给端缺乏产品定位,目标消费群体也不明晰。

王馨代表也持同样的观点。“很多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企业,往往是过去的出口加工型企业或者代工企业,市场长期在国外,缺乏自有品牌。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兴起,老百姓的购买力增强,企业才开始逐渐重视国内市场发展。”王馨代表说,“从建立营销模式、团队经营到售后服务,传统的外贸企业开发国内市场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企业对品质的追求还没有上去,很多业务都是价格说了算。很不利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于国内市场上品质国货的种类稀缺和竞争乏力,陈丽芬代表认为,主要弊病在于价格竞争。

“你的价格高一点点,订单说丢就丢了。”在来京参加两会之前,陈丽芬代表刚刚接到企业销售员的报告,他们在一次竞标中因报价过高而丢到了订单。“原本我们已经参加了产品的前期设计,应该说生产上更有把握,但客户就是看谁的价格便宜。我们的报价在6家企业里排第一,肯定就没戏了。”

“大部分国内消费群体还是追求一种以价取胜。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细节的追求并不是太看重。”胡冶代表说,在价格竞争占主导的背景下,一些生产企业虽然工艺水平很高,但考虑到市场的具体情况、利润,企业往往会做出妥协,把标准降低。

提供优质产品需在供给端发力

去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8万亿元,同比增长9%,消费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比2017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消费已连续5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但与此同时,消费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波动,增速出现放缓。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巡视员刘宇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供给方面看,供给创新不足的老问题依然突出,消费供需匹配度还有待提高。

今年开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提出6个方面24项具体措施,以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么,让中国制造为国内市场带来更多优质产品,生产端该如何发力?

胡冶代表认为,出路在于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现在中国制造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主要还是局限在部分龙头企业。制造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标准的保驾护航。”

胡冶代表向记者表示,当前,国内部分企业对标准的理解还停留在浅表层面上。“一个产品从设计研发到最后的销售以及售后,涉及的不仅仅是产品标准,还有基础标准、辅助产品标准、原材料标准,一系列标准才能支撑产品最终的诞生。”

来自生产一线的中国第一汽车股份公司红旗分公司制造技术科维修班班长齐嵩宇代表也认为,优化供给的关键因素在于标准。“国内一些行业领域在制订标准时习惯‘搞平衡’。如果标准过于严格,那就会淘汰一批企业;而能执行高标准的企业是少数,为了企业都能活下来,最后执行的标准往往是降低了门槛的。企业确实都活下来了,但是都活得不好。”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陈丽芬代表认为,首先还是要坚持树品牌。“现在消费市场对一些国产品牌信任度还不够,所以我们的品牌建设还要有持续性。国外的一些著名品牌都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国内像我们企业算长的了,才不到40年。所以说,还是需要时间的积累,企业和企业家都应该坚持、坚信品质第一,做出自己的特色,相信消费者最终会认可。”

新闻推荐

凝心聚力 贡献巾帼智慧 市妇联三届七次执委(扩大)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韩蕾实习生杜文雅)2月28日,市妇联三届七次执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宣读了市委书记吴仰东对全市妇女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