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美国学者那仲良四十年中国乡野考察寻找中国民居之美

济南时报 2019-03-03 14:13 大字

□本报记者 钱欢青

久住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我们或许已经很少有机会去感受传统民居的魅力,越来越多的老建筑成为废墟,然后消失。近日,美国学者那仲良40年中国乡野考察的心血之作——《图说中国民居》出版,让我们得以在纸上领略传统民居之美。书中精选了17座保存完好的中国民居建筑,展现了500年来中国民居的精美范例,以充满温情的文字和400余幅精美照片,对中国民居的地区差异与民居类型的历史演变进行了鸟瞰式梳理。

“对称、轴线、等级、围合”

那仲良(Ronald G.Knapp)在匹兹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于1968—2001年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尔兹分校。而他对中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的研究,从1965年就已开始。几十年来,他参与撰写、编辑了20余部关于中国和东南亚的研究著作,其中1986年出版的《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普通住宅的文化地理研究》是第一部将中国乡土建筑介绍到西方世界的英文著述。

《图说中国民居》是那仲良应出版社之邀特别为普通读者写的一本书,从面积堪比美国的广阔土地上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案例,着实令那仲良难以取舍,“但这样一本书同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使我能够将中国民居的单个案例放入文化和历史的大背景中逐一探讨”。

正是这种对文化和历史大背景的探讨,使得这本书并未止步于对优秀建筑的介绍,而是有了更为丰富、宏阔的文化含量。在对17座优秀建筑案例进行介绍之前,那仲良用两章总共150页的篇幅,首先论述了“中国民居的建筑形式”和“中国民居的生活空间”,从建筑材料、工艺技术和建筑所体现的中国人的生活理念两方面,对中国民居进行了系统阐述。

那仲良敏锐地认为,中国传统民居具有“对称、轴线、等级、围合”4个基本准则。建筑本身的空间分割和设置,能够“调和家庭关系,培养成员行为”。而传统民居对所处环境尤为重视,民居和自然环境、周边住宅的关系,均由“风水”限定,“风水”的规定严格而多变,那仲良将其解释为整个村落的“地理格局”,它为居住其中的人们提供了空间和环境的“有序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那仲良在对中国民居进行系统阐释的时候,特别注重建筑体现的人文内涵,注重“一座冰冷的民居建筑”是如何转变为“一处栖居场所”“一个生活舞台”的,他认为,“随着时间流逝,中国民居能够逐渐超越它们的建造材料与建筑空间”“模式化的日常生活、周期性的礼仪活动、特殊性的家庭庆典能够将建筑转变为栖居的场所。当一个家庭搬入一座宅第之后,建筑就成为一处居所,一个活生生的居住空间,一个容纳生活的舞台”。

从上千座民居中精选出17个案例

中国民居作为中国家庭的生活空间,包含多种不同的建筑样式。既有普通的长方形小屋或茅舍,也有占地宏大的宅院、显赫一时的庄园甚至极尽奢侈的宫殿,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样式组成了中国民居的缤纷图景。在持续了40年中国乡野考察中,那仲良造访过上千座中国民居,《图说中国民居》精选的17座保存完好的精美民居建筑,既是其中的精品,又具有代表性,它们涵盖了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学者书斋、明代简舍、富商宅邸、清代大院、福建土楼、古城民居等各个类别。

尤为难得的是,在对每一座民居进行描述的同时,作者还对该类型民居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充满温度的审视。比如作者选择梅兰芳故居作为北京四合院民居的代表进行描述时,首先陈述了“最著名的中国民居类型非四合院莫属”的观点,并认为“至少从西周时期开始”,四合院“就已经是中国民居、宫殿、寺观的常见形式。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拼合出中国北方特有的方格网状城市肌理”。在详细介绍了梅兰芳故居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功能之后,那仲良还对北京四合院的命运慨叹不已。书中写道,从1949年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有限空间中人口的不断增长、使用需求的激增以及必要维护的缺失,导致四合院普遍遭到破坏。在遍布北京城的大杂院中,临时搭建的厨房、卧室、储物棚逐渐将四合院最核心的空间——中心院落——彻底吞没”。

另外,作者宏阔的地理意识也能让读者对书中的民居个案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江南水乡民居的描述中,那仲良首先介绍的是将这些建筑联系起来的江南地区密集的“水网”,这一地理特点直接决定了江南水乡民居的建筑特色。于是,甪直古镇有了更大的地理依托,于是,镇上著名的沈宅有了更为鲜明的水乡特色。结合地理地貌,建筑的整体和细节照片,以及细致绘出的平面图、结构图,一座建筑就能在读者脑海中留下全面而深刻的印象。

民居:社会关系的样板

在为《图说中国民居》所写的序言中,美国著名史学家史景迁认为那仲良的研究极具价值,能进一步引发人们“对更广泛的中国经济和政治议题的思考”。

史景迁的这一论述绝非空穴来风,因为通过对中国民居长期的研究,那仲良确乎认为民居是“社会关系的样板”,“将中国民居比喻为社会化的工具或者使家庭行为合理化的‘教科书’,看似出于诗意的想象,实则有据可循。在中国民居的所有空间和特征中,建筑的围合、高度、深度、比例,以及门、礼仪性空间、卧室、床、厨房,都拥有调和家庭关系、培养成员行为的作用。不仅如此,礼仪和伦理方面的信息还被刻意加入种类繁多的装饰之中,与承载它们的空间互为表里。”于是,中国民居作为“礼仪空间”与“文化空间”,通过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有形化,成为家庭成员社会化的附加手段。

那仲良认为,民居不应该被作为一成不变的冰冷建筑看待,“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一座民居都只能代表与这个时间点临近的瞬时状态。只有将各个瞬时状态连缀起来,才能编织出一座民居随时间不断演化的动态图景”。可以肯定的是,也正是这种动态的视角,让那仲良笔下的中国民居之美,在空间维度之外,有生长出时间维度上的丰富内涵。

新闻推荐

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国计民生献计献策

央视新闻客户端3月3日消息,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将于今天(3日)下午开幕。今年全国政协委员们将围绕国计民生,如何更好地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