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街道“大部制”关键是增强服务功能

大众日报 2019-03-03 10:19 大字

□孙秀岭

北京市日前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向街道赋予辖区规划参与权等“六权”,推行街道“大部制”改革,将街道原来“向上对口”的20多个科室,精简为“向下对应”的内设机构,受到广泛关注。

街道办是离百姓最近的“政府”,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这些年来,一大批街道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老百姓办好事解难事干实事,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办事找街道,遇到难事找街道,跑得最多的地方是街道,“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依然存在,老百姓对街道办事还有一些不满和怨气。究其原因,除了个别工作人员的问题外,也与街道的职能定位和机构设置等有着一定关系。

街道办是派出机构,上级政府有什么部门,街道办就应有什么部门吗?长期以来,大多街道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面积小、人口少的街道,也设有民政科、财政科、社会保障科、城市管理科等部门,党委、人大、群团组织在街道办内设机构中也都有对应的科室。客观地看,这种“上下对口”有合理的一面,便于体系业务建设和规范管理,有利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等等。但从实践看,这种“对口”直接导致机构臃肿,一个街道办,主任、副主任、书记、副书记、科长、副科长等一大群,不少街道办超编严重,不利于百姓便捷办事,降低了街道服务效率。

街道作为离居民最近、直接为居民服务的政府派出机构,本应把服务居民作为工作核心,内设机构也应以服务百姓为标准,怎能简单地“向上对口”?北京市推行街道“大部制”改革,将街道办原来“向上对口”的20多个科室,精简为“向下对应”、直接服务居民的“6+1+3”的架构设置内设机构,打破了传统街道“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的管理困境,体现了精简、效能和便民原则,确保街道聚焦主责主业,集中精力抓党的建设、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契合了百姓对街道办的期待。

从“向上对口”到“向下对应”,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是服务群众的需要,是街道本意的回归。更为重要的,街道“大部制”改革,不仅在于“改名称”“撤机构”“减编制”,关键在于推动观念转变和职能转变。转变观念,就是从“眼睛向上”向“眼睛向下”转变,百姓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下力气解决好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转变职能,就是按照群众实际需求来设置机构,让街道回归公共服务本位,实现由行政管理型向为民服务型街道转变。在这个意义上,街道“大部制”改革,北京开了个好头,期待更多地方积极探索,有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闻推荐

树立楷模激励成长

日报消息(记者李红梅)“多少动人故事,鼓舞着我们;只要有梦想,生活一定会因感动而多彩……”2月22日下午,市第八中学在校举行20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