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三月三做蒿粑

江淮晨报 2019-03-03 07:18 大字

地道的皖中民俗,别样的江淮风情。

在众多民族繁衍共生的中华历史上,三月节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情怀,被如约遵用,几近约定成俗。三月三,一个注定有着无数传奇故事的民俗日子,有着需要我们永远尊重的文脉习俗,有着无数值得我们世代传承的民族智慧与情怀……

三月三蒿粑,就是这样带着世代的传奇故事,从远古的民俗中走来。三月三做蒿粑起源于皖中地区农历三月初三民间“敬神消灾”,用青蒿做粑巴魂的古老的习俗。“蒿子”是一种芳香独特的时令野菜,做出的蒿粑风味独特,伴随着三月三古老的习俗的盛衰演变,蒿粑又作为邻里间相互交流的美食流传于民间,生生不息。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像走亲戚、逛大街一样。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

农历三月初三晚上,有些阳间活人的魂魄经受不住阴间的诱惑,纷纷去阴间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去拜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收市时,一些乐而忘返的游魂过了时辰,无力返回人间。因此,农历三月初三成了人间不安的日子。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的三月三还是照常光临。为保平安,人们纷纷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于是观音菩萨托梦给一位老奶奶巴魂之法,并赠青蒿一株。老奶奶按菩萨指点,去地里采摘相同青蒿,磨面做粑。就这样凡是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过了鬼门关。这个消息很快传开,每到三月初三,做青蒿粑粑巴魂,就成了流行的习俗。

农历三月初三用青蒿做粑粑巴魂这一习俗,是中华民族众多习俗中的重要代表。那些关于三月三蒿粑的传说,是人类对生命的敬畏、对上天的敬仰,是人类在自然繁衍生息过程中对生活的最美好的一种追求。三月三做蒿粑从远古一路走来,是自然对人类的眷顾,是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对大地母亲的眷恋和感恩。三月三蒿粑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不仅有着独特的民俗价值,也是藏身于民间的美食技艺,是皖中地区民间独特饮食文化的存在形式,是民间食品制作技艺典型代表之一。随着岁月流淌,时代变迁,三月三蒿粑的敬神色彩渐渐淡去,但春蒿野香飘逸时,乡下人家将自家做的蒿粑,赠送邻里,品尝美味,交流手艺、情感。因此,三月三蒿粑还承载着独特民俗文脉,以美食为载体,在世代传承中不断丰富其内涵。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小雅.鹿鸣》一文,最早出现记载了古代人类食用野蒿的诗句。这些传世经典和传统节日的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后人悉心体悟,不断发掘,努力践行。

三月三蒿粑流行地区处亚热带向暖温带交替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不仅是早皖双季稻的理想产地,也成就了稻米的品质。三月三蒿粑用早稻米为原料,早稻米质疏松,利于成粉。米在成粉前需经清水浸泡,晾干后人工石磨碾成粗细适中的米粉。做粑前用铁锅炒至溢出米香,再下温开水调成弹性透明的熟面,做成的蒿粑米香、蒿香,原味自然。

蒿粑的做法也是有讲究的,如果缺少技巧,可能做出的蒿粑既不好看,也不好吃。蒿粑分清蒸和油炸二类:清蒸即把做好的粑粑放在笼中蒸熟就可以吃了,油炸即贴锅油以炕,宽油为煎,满油可炸,至色金黄为美,外焦内软,焦口香鲜。

文/郎章正

新闻推荐

“红通人员”黎健雄外逃17年后回国投案

据新华社电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3月1日,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下,经广东省委、省纪委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