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兽面纹铜鼎
□张宝
在我馆《馆藏文物精品展》的展厅里,就陈列着一件兽面纹鼎,商代,通高19.6厘米、口径16.1厘米,重1942克。折沿,方唇,直耳,鼓腹,柱足,上腹部饰三组兽面纹,内腹刻铭文。
在汉语成语中,带鼎的成语如“问鼎中原”“鼎故革新”“钟鸣鼎食”有五十多个,这清楚地表明了“鼎”在中华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它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最神秘的家国重器,象征着东方文明的起源,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璀璨文化。其实,这种古老的器物源于古人用来做饭的炊具,其功能类似于现在的锅!
自从掌握了水和火的使用,史前居民便脑洞大开,大量地发明创造烹饪工具,饮食方式也由此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其中,鼎就是最早被发明出来的那一拨。作为煮食工具,最早出现的鼎一般为圆腹三足,而后渐有带耳的圆鼎和方鼎问世。在陶鼎时代,人们还没有学会使用炉灶,仅是在地上挖一个火塘,点燃柴火,把三足之鼎牢牢地搁置于火塘之上,这样就可以在鼎腹内烹煮食物了。在炊用器具中,鼎虽然只有烹煮的功能,却使史前居民得以把谷物颗粒从生变熟,这对以稻粟为主食的华夏先民来说已经是重大的福音,食物从此变得更好消化了。不过,当时的鼎最多只能拿来蒸煮,因为还没掌握油脂的使用奥秘,炒菜在那时还没发明出来。同时,鼎也可以用来煮肉、熬菜汤等,古人对其中火候的掌握、调料的运用可谓得心应手。可以说,有了鼎之后,先民的烹饪技艺才开始提高。
中国最早的陶鼎出土于距今八千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最早的铜鼎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三足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正是由于禹铸九鼎这个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发展为传国重器。商汤灭夏后,将此九鼎迁至其亳都。盘庚迁殷后,九鼎随迁至此。周成王平定纣王之子武庚的叛乱后,周公旦营造雒邑,将九鼎迁至该城,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太庙之中。东周时,楚庄王曾问九鼎轻重,张仪主张攻韩逼周夺鼎,均未能得。至秦灭周,九鼎为秦所得,后不知所终。
周代用鼎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例如天子(即周王)用九鼎,诸侯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普通人则不能用。如果超越上面的规定,就叫做“僭越”,要受刑罚。
兽面纹,又称饕餮(tāotiè)纹,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纹饰,是突出动物面部的抽象化图像,形态狰狞可怖,盛行于史前、商代和西周。饕餮,为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也比喻贪婪凶恶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现代学者将其统称为兽面纹。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饕餮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也正是利用这些特征,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饕餮纹这种名称并不是古时就有的,而是金石学兴起时,由宋人起名的,最先采用饕餮纹这个称谓的是北宋吕大临撰的《考古图》,最早的饕餮纹出现于浙江良渚文化的玉钺上。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代表着青铜器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平。
我馆的兽面纹鼎造型饱满大方、饕餮纹饰精美、工艺严谨,古朴厚重之中还带着威严,它静静的陈列在展柜中给人透出一种稳重、沉着又“一言九鼎”的王者气息,仿似一位君王目空一切的藐视,举手投足便可指点江山,鼎定乾坤……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记者于佳欣)记者1日从商务部获悉,我国将建立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并实施守信主体“红名单”和失信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