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嫦娥探月历程

烟台晚报 2019-02-21 09:44 大字

嫦娥一号卫星嫦娥二号卫星嫦娥三号探测器嫦娥四号探测器嫦娥五号探测器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主要任务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距离为500公里至7万公里。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83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地轨道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

嫦娥二号卫星,是中国第二颗探月卫星、第二颗人造太阳系小行星,也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是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卫星的备份星,沿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主要任务

嫦娥二号卫星既定任务的飞行轨道包括直接地月转移轨道,近月捕获轨道,100km和100km×15km使命轨道。扩展任务段包括月球逃逸轨道(调相轨道)、转移轨道、日-地L2点环绕轨道和小行星交会轨道等。

嫦娥二号卫星除完成具有时间窗口唯一性的月球制动,还需要完成工程其他既定任务,包括后续着陆任务中动力下降前的所有轨道机动试验;扩展任务包括环绕L2点飞行和4179小行星交会控制等。

卫星整个飞行任务可划分为相对独立的7个阶段:射前准备阶段、主动段、调相轨道阶段、地月转移阶段、月球捕获阶段、环月工作状态建立阶段和环月运行阶段。

嫦娥三号探测器,是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个探测器,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简称着陆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简称巡视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组成。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它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

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2016年8月4日,嫦娥三号正式退役。

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软着陆以来,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其拍摄的月面照片不久前首次公布。据悉,这些照片是人类时隔40多年首获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学信息,照片和数据向全球免费开放共享。

2017年1月9日,嫦娥三号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科研成果

完成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完成首次天体普查首次证明月球没有水首次获得地球等离子体层图像

嫦娥四号探测器,简称“四号星”,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它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巡视器命名为“玉兔二号”。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号成功发射,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

2019年2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进入第二个月夜休眠模式。

主要任务

科学任务主要是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嫦娥四号有可能给人类提供更多关于月球内部的信息。

嫦娥五号探测器,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其计划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样返回任务,是该工程中最关键的探测器,也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嫦娥五号探测器全重8.2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部分组成,将由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

2019年1月14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

主要任务

嫦娥五号主要任务是月球取样返回。

嫦娥五号将完成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回”的任务。嫦娥五号将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并携带月球岩石样本回到地球,预计任务飞行时间在13天左右。

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将于2019年年底左右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前后实施。

新闻推荐

别拿疲劳不当回事 无论睡多久都感觉很疲劳?当心是“慢性疲劳综合征”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网)现在“累”“困”“没劲儿”已成很多人日常生活的口头禅。原来“累了”“困了”睡一觉就又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