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一对夫妻办起共享摊点,供癌症病人家属做饭,炒一道菜仅收1元 “抗癌厨房”医院门口坚守16年
2月20日中午,忙完早餐摊的万佐成和熊根香夫妇正在帮病患家属洗锅具。
在位于江西南昌的江西省肿瘤医院西门旁,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学院路,万佐成与熊庚香夫妇俩的早点摊就扎根在这里,夫妻俩在摊子旁摆放的10多个煤炉火烧得正旺,雨棚下的木桌上,堆放着锅碗瓢盆,几十人各自在灶台前忙着洗菜做饭。
前来做饭的人大多互不相识,却有着相似的经历:因病而迁。他们从江西各地来南昌陪伴家属、治疗癌症。来这里炒道菜仅收1元,人们亲切地称这里为“抗癌厨房”,而年过六旬的万佐成与熊庚香维持这个厨房已16年有余了。
在这里,每天都有新人来、有旧人去,炉子上的火却始终不灭,“不熄”的炉火给了患者及其家属“生存”的希望,“抗癌厨房”也成为了他们的“生命厨房”。
油条摊变身“抗癌厨房”
正值午后,南昌下着淅淅沥沥的冷雨,深巷里的“抗癌厨房”,万师傅和熊阿姨刚刚结束上午的工作,此时才闲下来吃上一两口午饭。夫妻俩是南昌新建区人,在这卖油条已经十余年。“每天清晨6点就有人借炉子做饭,除过年期间人较少外,其余时间几乎是从天亮到天黑,停不得一下火,人最多时有200~300人,挤都挤不进来,有时候家属赶时间,我们也帮着一起炒。”熊阿姨笑着拍了拍帽子上的雨水。
谈话间,炉子上的高压锅正在冒着蒸汽,“嗞啦啦”声将时光拉回到2003年。那一年,万佐成与熊庚香到石泉村卖油条,由于摊子离省肿瘤医院近,炸完油条的炉火还旺。“一名患者家属想借炉子炒菜,从那以后越来越多家属过来为患病的亲人做饭,口口相传,慢慢地就变成众多癌症患者家属的厨房了。”说起厨房的形成,万佐成回忆道。
最开始,万师傅和熊阿姨的厨房并不收费,随着人越来越多,为了方便家属,夫妻俩就添置了一些煤球炉和锅具,“人多了后要加火,但我们逐渐承担不起了,就提出要收点费维持开销,一开始是收5角钱,去年水电费涨了,就加到了1元,煲汤时间久点,就收2元5角。”万佐成说道,虽然收费涨了些,但是来这里的人依然有增无减。“医院附近的饭菜比较贵,一般病人和家属如果在外面吃饭,一天要花40~60元。他们来这炒一个菜,收1元,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伙食费。”
这是患者家属们的“减压场”
记者看到在这个厨房有的是老婆给丈夫做饭,有的是子女给父母做饭,还有的人无依无靠,自己做完饭还要去化疗。来这里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花了10万元以上的治疗费。夫妻俩认为,厨房对于拮据的家属来说,是雪中送炭的。
在普通人眼里,“抗癌厨房”可能只是一个简陋的露天厨房,但是对于患病家属,它犹如“减压场”。
“夫妻俩都特别好,我们来这里其实更多的是想找个人聊聊天,宣泄压力。”李春梅边照看着炉火上熬的汤,边和记者闲聊起来,她丈夫正在和病魔做斗争,她每天在丈夫面前都需要保持积极的情绪,“我再苦再累也不要紧,只要让他有信心就行。自从来这里做饭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来这里做饭的人基本和我有着一样的境遇。”
李春梅的一番话,激起周边患者家属的共鸣。今年56岁的熊细妹,丈夫患白血病半年,化疗基本用光她家所有的积蓄,借钱的事她只能一个人扛,不敢告诉丈夫,她露着淡淡的微笑跟记者说,“在医院里特别想出来透透气,压力太大,面对医生和那些听不懂的药名、病名,实在太累了。一到饭点,我就会来到这,边做饭边和熊庚香聊聊丈夫的治疗情况,和其他家属探讨下怎么给病人做饭。在医院里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说真的,每次来这里都觉得给了我再次踏进医院的勇气。”
中午忙完之后,万佐成感慨道,“这里每天都有新来的人,也有老面孔离开后不再回来。”当你发现有熟悉的人不再出现时,很可能就是他们的亲人已经去世了。而那些要为活下去而努力的人,还要回到这里为家人做饭,好让生命得以延续。
一元炒菜延续“生命温度”
在万佐成看来,办起“抗癌厨房”本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坚持就是16年。
为了坚持办“抗癌厨房”,夫妻俩也遇到了一些尴尬的局面,甚至差点办不下去,但家属又求着他们别撤摊子。“儿子女儿也觉得我们年龄大了,这个不赚钱,也劝过我们不要再‘折腾’了。”但夫妻俩每天看着人来人往的病人家属,他们需要一个做饭并倾诉的地方,实在不忍心关掉厨房,便一直办到现在。
虽然现在每天都很忙,但熊庚香感觉很充实,“我做的事情虽然不值一提,也很细微,但是每天来这的人非常多,我希望能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维持好这个厨房,现在是我和老伴的心愿了。可能若干年后我干不动了,也有可能曾经来我这里做饭的病人家属,会把‘抗癌厨房’延续下去。”
新闻推荐
一骑(jì)红尘变一骑(qí)红尘……这些字的拼音改了?《咬文嚼字》主编回应:还没定
“刷屏”网文列举常见字读音变化,部分出现在教材和工具书中人教版语文课本2001年版二年级上册中对“斜”注音为xié说(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