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戚继光用“密码诗”灭倭寇

老年生活报 2019-02-20 09:26 大字

1562年,戚继光率师自浙江驰援福建。戚继光愁眉紧锁。除兵力严重不足外,燃眉之急就是先要跟福建巡抚谭纶、福建总兵俞大猷取得联系。然而,倭寇奸诈狡猾,接连设局陷明军于被动。怎样才能确保书信安全送达,成了戚继光面前的拦路虎。

转眼过了除夕。这日,戚继光骑着战马去视察招募新兵的情况,正低头凝眉之时,一根长绳横亘鼻梁。戚继光勒马定睛,方才看明白是城中百姓为过上元节准备灯谜。他顿时眼前一亮,计上心来。

到了募军处,戚继光写下两首诗。一首是:“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另一首是:“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随后又分别给谭纶、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写了一封通篇只有数字的信。三位将帅收到信后喜出望外,用同样只有数字的信函互通了消息。

只有数字的信函跟这两首诗到底有何关系呢?原来,戚继光用这两首诗,首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于军事情报的 “反切码”,他取前一首诗的前15个字的声母,依次编号为1到15;取后一首诗36个字的韵母,编号1到36;再将当时的八种声调也按顺序编上1到8的号码。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反切码”体系,比如:数字5-25-2,切出来就是“敌”。他让送信人牢记诗歌当面背给三位将领,就是考虑到即使信落到倭寇手里,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样一堆数字竟然会是军事信函。尚翠萍

新闻推荐

呵护城市的文化财富

古迹是向世界展示自我的鲜明标识,而留住这种“记忆”本身也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