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增肥”多“瘦身”中国正改变农产品种养方式
记者在中国农业大省江西采访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农产品种养方式正从“增肥”向“瘦身”转变。
记者在江西永修县柘林湖现场看到,与市场上常见的胖头鱼不一样,这里的胖头鱼颜色更黑,肚子明显更小,背上的鱼鳍清晰可见。行内人士称之为“瘦身鱼”。
九江市柘林湖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培林告诉记者,“瘦身鱼”肉质鲜嫩、口感细滑,在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的餐馆销售非常火爆,价格比普通鱼高出1倍,公司每年50万千克的产量供不应求。一年前,一家知名电商平台有意销售他的“瘦身鱼”,因为产量跟不上,他不得不婉拒。
柘林湖生态渔业有限公司有4000多亩水面,大湖里捕捞的胖头鱼投放到这片水域的网箱里进行“瘦身”。
“柘林湖渔业养殖都是人放天养,不允许投放饲料的。”杨培林说,公司水域水质优良、浮游生物少,再加上在网箱内集中养殖,食物不足就自然瘦下来了,平均 “瘦身”20%到30%,根据鱼的大小,“瘦身”过程从2个月到一年不等。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技术”含量不低,最初常常出问题,不是瘦不到位,几千斤几千斤地被退回来,就是瘦得过度,运输过程中整车整车死亡。
杨培林说,经过摸索已基本掌握了“瘦身鱼”养殖技术,眼下急需解决的是如何扩大规模。
“人们对食品的品质要求必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提高,好的产品价格高一点,消费者也乐于买单。”从事渔业养殖20多年的杨培林说,过去养鱼怎么养得肥怎么来,大量投放饲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环境,利润并不高;如今让鱼“瘦身”,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在论重量销售的时代,农民为了获得更高收益,必然要在“增肥”上下功夫。而在质量销售时代,农产品的品质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泰和乌鸡是江西省泰和县特产。近年来,泰和县乌鸡养殖出现林下散养的新方式。这种鸡可以自由走动觅食散养,出肉率低,但肉质紧实、口感鲜嫩,也得到市场认可。
泰和县禽仙子乌鸡农场的电商平台上,一般的散养乌鸡售价每只249元,在桑树林下养殖的乌鸡每只506元。据负责人李元春介绍,农场完成了生态可视农业模板建设和溯源系统模板建设,消费者可对乌鸡养殖全程进行监控。
位于泰和县的中科院千烟洲站启动了林下泰和乌鸡全生态养殖示范项目,通过试验找到符合生态保护的乌鸡养殖密度和方法,让绿水青山变成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
中科院千烟洲站副站长杨风亭博士说,除了控制养殖密度外,还研发了由稻谷、紫花苜蓿、黑麦草、杂交构树等原料构成的天然饲料。目前,正在当地进行技术推广,在不破坏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扩大林下散养规模。
不仅在养殖业,种植业从“增肥”到“瘦身”也很普遍。记者在“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江西万年县发现,过去靠“抓阄”才能分到户的“冷浆田”等低产田,如今成了“香饽饽”。
“新农人”罗会敏从广东东莞回万年老家创业,从事生态有机稻生产销售。他出高价专门流转产量低的 “冷浆田”“山谷田”,因为这种土地没有污染,适合生态有机稻生产。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沙2月19日电(记者帅才)孩子不停地眨眼睛、皱鼻子、耸肩膀还有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说脏话……很多家长不知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