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二附中: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编者按】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教子使作善也。
当下,中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2014年,上海启动教育综合改革的国家试点,每年都在改革创新中形成新的制度性成果。
新年伊始,澎湃新闻推出《名校长访谈》系列报道,与校长们面对面,听他们讲述最生动的师生故事,传播最前沿的教育理念。
华师大二附中校门。本文图片均由校方提供
在上海,提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简称“华师大二附中”),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这是一所著名的“金牌学校”,培养了很多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
刚刚过去的2018年,华师大二附中度过了建校60周年华诞。作为上海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中,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几代人的接续奋斗。
1958年华师大二附中成立之时,几乎无人问津。但经过五年的发展,1963年,华师大二附中一跃成为上海市重点,1978年成为全国重点,后来又被教育部批准为有全国高中理科实验班办学资格的全国四所中学之一。
建校以来,华师大二附中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教育改革也始终走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前列。
据中国科协统计,华师大二附中在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总共获26枚金牌,金牌总数名列全国前茅。学生连续18年参加国际中学生科学与工程大赛,共荣获20多个奖项位居全国第一,顾宇洲、白雪霏、段沛妍、樊悦阳等同学为此还获得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的资格。
如今的“掌门人”李志聪是建校61年来的第九位校长。在李志聪看来,教师的视野、格局和胸襟,决定着学生的视野、格局和胸襟。
校长李志聪在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上致辞。
【对话李志聪】
澎湃新闻:学校在招聘老师、招生品质上有什么要求?
李志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追求卓越,培养创造未来的人。我们实践的“卓越教育”,围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人才奠基这一总目标,使具有不同兴趣、潜能、特长的学生各展其才。
二附中成立至今六十一年,我们一贯坚持“教师第一”的思想,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我们在选拔教师时,不拘泥于其取得的学位、所毕业的学校等,而是重点考察他们的教育理念、职业素养和批判精神。此外,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则重视体制、机制的构建,例如上世纪末,我们曾率先实施了“首席教师制”,对优秀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和青年教师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理解的招生时看重的学生品质,其实就是学校希望达成的育人目标。近二十多年来,我们探索了基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六个百分百”的育人模式,也就是二附中所有的学生高中三年必须要做六件事:1.做一项课题研究;2.参加一个社团;3.选修校本课程;4.做一百个实验;5.学会游泳;6.做一百课时的志愿者。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后是一个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有研究精神、有实践能力、有个性特长、有强健体魄的人,是一个追求卓越、能创造未来的人。我们的这些做法,或许对学生的高考没有直接的加分作用,但对于他们的未来人生一定有用,对国家、对社会也一定有用。
李志聪和学生们在一起。
澎湃新闻:国际课程与传统课程如何互补融合?
李志聪:二附中的国际课程体系比较完备,在加强英语教学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我们认真贯彻中华核心文化课程,例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注重保持并凸显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课程,例如数学、科学等。凸显二附中的特色,注重综合素质、理科、科技等课程;借鉴融合美国一流名校Peddie的先进课程及管理经验,借鉴融合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美国AP课程。
2019年,是二附中国际部成立20周年,现有国外、境外学生超过400人。我们还是市教委批准的21所国际课程试点学校之一,开设有国际课程班,每年招收40人。
开设国际部和国际课程班,除了满足学生的多元需要之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学习借鉴国外课程教学的先进理念,促进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培养造就一支了解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能融合中西教育所长的教师队伍。
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深刻改变我们传统中的学校和传统中的课堂,教学随时随地可以实现,教师也将会面临全新的挑战。有人说,传统的学校未来可能会不复存在,但我觉得肯定不会,未来当学科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通过自学的方式加以解决,那时学校或许就会变成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殿堂了。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学校中的应用,主要是帮助师生实施精准教学,减轻教与学的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我们也在探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每一位学生的数字画像,这对于选人、育人意义重大。
“晨晖党章学习社团”活动。
澎湃新闻:国内的新高考和国外的学校招生变化对学生规划有哪些影响?
李志聪:新高考改革的未来,一定是走向综合素质评价录取,这和国外学校招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经历、个性特长、创新能力是一致的。因此,我们的学生应该把握好这些变化,尽早规划。
其实,在生涯规划中,适合和兴趣很重要,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做一个明白的选择。近几年,我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测试,但是最终学生究竟是否听从内心,则需要自己做决定。
我们有一个多年前毕业的校友,他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在上海同一所著名高校就读生命科学专业,毕业后却选择去做了乐团的中提琴手,现在天天都沉浸在职业的幸福中。他对选择中的学生的忠告是: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
澎湃新闻: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概念引发广泛讨论,您如何看待学校培养人才的初心?
李志聪: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教育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每个人培养成为他可能成为的人。
每个人是那么不同,要把每个人培养成为他可能成为的人,学校教育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但是我还在想,我们不仅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他们可能成为的人,还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我们期待他们成为的人。
我一直说,我们选拔录取了全上海同龄人中前1%-2%的人,如果这些人都被我们培养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国家、没有民族,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就没有未来。
因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是我们这些所谓名校的历史使命。这也是我们二附中多年来一贯重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教育的原因。我们的实践体会是,家国情怀教育不能形式主义地喊喊口号、刷刷标语,而要真正落小、落细、落实,并且持之以恒。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事,但还很不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陆青波)2月14日上午,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市长、市安委会主任赵俊民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