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为推广垃圾分类每天称垃圾:年产两百公斤 八成可再利用
“每天扔垃圾前称重,是为搞清楚一户家庭一年到底会产生多少垃圾,哪个类别的垃圾最多,其中有多少可以再利用?”2月15日,浙江海宁市67岁大伯许伟平向澎湃新闻展示了他耗时一年完成的“垃圾清单”。
这份清单显示,许伟平夫妻2018年共产生垃圾约200公斤,其中厨余垃圾约129.7公斤、报纸33.1公斤、硬板纸10.25公斤、其他垃圾26.6公斤。
“厨余垃圾可以再利用堆肥,报纸、纸板可以回收造纸——也就是说,如果好好垃圾分类,我家一年的垃圾中有八成多可以再利用;如果没有分类,就只能一起填埋、焚烧,白白浪费掉。”许伟平向澎湃新闻说。
许伟平是一名退休职工,家里就他和妻子居住,儿子在外地工作,平时热衷各种公益活动。2016年,他的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2015年起,他积极响应垃圾分类的举措,还特意创作了一首《垃圾分类谣》,被刊登在当地报纸上,引导市民参与垃圾分类。
2017年底,他作为市民代表参观了垃圾焚烧站项目。“通过讲解,我迫切感受到垃圾围城的压力,因为没有垃圾分类造成的资源浪费,真的很可惜。”许伟平告诉澎湃新闻,参观回来后,他就开始每天给垃圾称重。
“家里放了两只垃圾桶,一只放厨余垃圾,一只放其他垃圾,报纸、纸板、广告纸都铺平统一叠放。每次扔垃圾前,都用杆秤称好、记录下来。”许伟平告诉澎湃新闻。
称重也给了许伟平一种心理暗示,平时会尽量减少垃圾产生,比如水果每次少量购买避免变质、少用餐巾纸改用手帕、单面写过的纸反面再用等。他向澎湃新闻说:“做好垃圾分类是一方面,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也很重要。以前不记录不知道,像我们注意控制数量的二口之家,每年都要产生200公斤垃圾,其他家庭可能更多。如果每户家庭每个月尽量减少1公斤,一个城市就能减少很大数量的垃圾了。”
许伟平是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他接下来将在社区举行垃圾分类宣传讲座,打算和居民们讲讲自己家的“垃圾清单”,用数据说话。
新闻推荐
现代快报2月15日消息,2月11日,有网友在微博报料称,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军等领导,在该学院2018年研究生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