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谁来刹歪风?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结合春节节日特点,作出一系列消费警示。其中,大数据“杀熟”成为众多消费者关心的话题。所谓大数据“杀熟”,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并以此获得利润最大化。
本期主持:由亚男
点评嘉宾:中国传媒大学沈浩中消协法律与理论研究部主任 陈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知乎用户东牌坊红网晏一琳东方网殷建光东方网王凯磊南方网史洪举
■委托人:陈女士
■方 式:读者来电
■话 题:大数据基本作用是便于企业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根据用户的各种需求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这也就是新零售所讲究的“千人千面”。但现在的大数据技术在为消费者描绘用户画像的同时,竟也面向不同用户采取不同定价,出现了越是老用户价格越高的奇葩现象。
“杀熟”绝非互联网的新姿态
大数据“杀熟”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马逊在2000年一个差别定价“实验”。当年,有用户发现《泰特斯》(Titus)的碟片对老顾客的报价为26.24美元,但是删了cookies后发现报价变成了22.74美元。这件事情的曝光,让亚马逊面临消费者如潮的谴责,最后CEO贝索斯亲自道歉,称一切只是为了“实验”。这是否仅仅是个“实验”不得而知,但调整价格来“追逐利润”是毋庸置疑的。
“杀熟”绝非互联网的新姿态。大数据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到今天,给平台和商家拓宽销路、优化服务的一种“捷径”,但却并不是其宰客的手段和方式。
●知乎用户东牌坊
关于大数据“杀熟”,我深有体会。以前下载过一个抢票软件,用起来比12306好用。有一次我买深圳到武汉的火车票,上面显示票数很紧张,买了好几次都没有买到。然后软件就提示我,加30元可以抢票,结果我去12306官网上去查,还有100多张余票。
还有我之前用过的某个旅行类APP,我一直在上面买机票和订酒店。上次订了家宾馆,价格是168元,由于行程改变,我打算退了再订一个。结果一搜,原来我订的宾馆价格变成了148元,当时我也贪心就赶紧退了,准备重新订。结果出来的价格让我震惊,变成了188元。
●红网晏一琳
大数据“杀熟”,实际上是宰客手段的一种新方式。在互联网时代,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价格随机浮动,如果你不买,再次下单时价格会更高。当这些现象不约而同地出现时,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都是大数据搞的鬼。各路商家正在为拥有大数据而欣喜时,我们却发现,他们欣喜的背后,不只是因为拓宽了其销路,更是因为拥有了宰客的一种途径。
在人们印象中,在实体店购物,商家会极力推荐会员卡服务,让你成为其会员、熟客,以此享受更优惠的价格,这种方式,正是拉拢“熟客”的一种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讲,也算是经营有道,让更多人真正因为你提供的好产品和好服务而成为“回头客”。
大数据“杀熟”是咋回事?因为是熟客,是回头客,就得出更高的价格?这样的事实,究竟有多少消费者能够接受?在互联网时代,相关平台和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杀熟”,赚取更多利益,而广大消费者同样不是“傻子”,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对那些“消费陷阱”敬而远之。
“杀熟”背离公平原则
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会把用户进行分类。最简单的分类方法就是把用户分为价格敏感性用户和非价格敏感性用户,由于使用习惯,老客户多为非价格敏感性用户,而新用户则对价格比较敏感。企业则针对不同类别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与其称这种现象为“杀熟”,不若说是“杀对价格不敏感的人”:一罐可乐,在超市只卖2元,在五星级酒店能卖30元。这不能叫价格歧视,而是因为人们能住得起五星级酒店,那么就是要被“杀”,这个理论套用在大数据“杀熟”上却并不恰当。一个关键问题是,一罐可乐的正常价格是透明的,所以在五星级酒店的溢价是公开的。但大数据“杀熟”却处于隐蔽状态,多数消费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溢价”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
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老客户支付的价格比新客户要贵很多。大数据“杀熟”,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背信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更违反法律要求。消费者与网络平台之间的“熟”即“用户黏性”,消费者基于信任使用平台,不再货比三家;平台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熟悉的顾客提供更不优惠的价格甚至歧视性待遇,属于典型的不诚信行为。
●东方网殷建光
为何会出现这种大数据“杀熟”现象呢?一方面,是因为大数据技术为企业“杀熟”打造了便捷;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贪婪”心态膨胀;最根本的,是因为,我们对企业网络经营的管理还比较滞后,缺乏对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的规范性制约,于是,企业就利用大数据技术竭尽盈利了,这是企业天性,为了赢得最大的利润,行走在法律之外,不择手段。
●中国传媒大学沈浩
传统市场中,往往最忠诚的消费者都是被动的消费者,作为企业的内部模式,监管确实面临一定的难题。大数据可以发现你可能是应该卖最高或者卖最低,这是数据可以展现的,但是应该卖高还是卖低则是商家的一种价值观,不法的或者说不道德的行为。
治理“杀熟”需加强监管
大数据“杀熟”无疑悖逆了商业伦理和商业文明。越是忠诚度较高的顾客越应受到照顾,至少不该被“杀熟”,这是商家应遵循的基本伦理。现实的消费
场景中,会员等级越高,享受的优惠和便利就
越多,敢于“杀熟”的商家则会被贴上见利忘义的标签,被消费者所抛弃。很多电商也推出了相应规则,对会员推出减免运费、提高折扣等优惠措施。“杀熟”行为显然透支了熟客的信任,让其掉入商家精密设计的“陷阱”。
●东方网王凯磊面对大数据“杀熟”的现象,一方面,相关企业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顾客,可以效仿铁路火车票,起点到目的地明码标价,公平售票,不管你的社会地位如何,无论你的财富金库多少,当怀揣着消费的想法时,面临的将是同一扇窗、同一户门。“透明”机制出现在行业中,那么也就难以发生差别,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另一方面,广大民众在面对“杀熟”问题时,不应抱着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吃亏是福”的态度,应该予以批评投诉,不应放任自由。最后,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疏通”与“打压”并举,“教育”与“处罚”并行。
●中消协法律与理论研究部主任陈剑
我们反对利用数据采集消费者信息,而后时时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这种做法,应当予以禁止。特别是对于这样的不公平的一种采取价格歧视、价格欺诈的方法,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措施予以严厉的禁止。
●南方网史洪举
规制大数据“杀熟”,不能依靠消费者单打独斗,而应寄希望于监管部门出面干预。调查商家“杀熟”的方式和套路,重新厘定更加公平合理的定价规则,惩戒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商家。建立诚信、公平、透明的市场交易环境,避免弱势的消费者成为信息时代的落伍者,被商家利用大数据“围猎”。
新闻推荐
新华社杭州2月10日电(记者岳德亮)杭州市政府近日印发《杭州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建设特色风廊,促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