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一双象牙筷子

新安晚报 2019-02-12 10:36 大字

□庐江倪邦瑞

我家有一个传统习惯,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之前,母亲总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双象牙筷子,恭恭敬敬地摆在餐桌的主位上,让晚辈们敬酒行礼,教导我们记住这双筷子,记住和弘扬我家的家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双象牙筷子,大约是清朝中晚期的制品,比普通的筷子略长一些,上方下圆,呈姜黄色。方头上面还刻有几道黑色的纹饰,注意观察,还能看到少许、不明显的短头发丝样的“雀丝”,一眼看去古色古香,充满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记得小时候,母亲就告诉我,这双象牙筷子,是过去族氏祠堂表彰太奶奶孝顺长辈美德的赠品,后来传给外婆的,是家里唯一一件值得自豪的、有传代意义的家什。1949年前期,也就是母亲刚嫁给父亲的那一年,外婆家乡河堤决口,洪水泛滥成灾,房屋和田地都被大水吞噬,外公和父亲都被抓去做劳役,不知死活,外婆悲伤过度,哭瞎了双眼。作为独生女的母亲,带着外婆传给她的一双象牙筷子和一只破饭碗,离乡背井,一路向南逃荒要饭。母亲是个很孝顺的女儿,乞讨路上,她吃尽千辛万苦,悉心为外婆遮风挡雨,讨来的饭菜不论多少,总是先让着外婆,自己少吃或不吃,结果落下个慢性胃病的病根。

1949年后,外婆家里分得了土地和房屋,外公和父亲相继返乡,一家人过上了安稳的好日子。然而,有几年外婆家乡闹起了饥荒,尤其是外公去世以后,母亲像得到孝道的“真传”,年纪轻轻便学会从孝道开始做人做事。有一次,外婆生病卧床不起,母亲和父亲肩负起责任,将生产队分的那点少得可怜的小麦磨成面粉,做面条给外婆吃,领着我们弟妹们喝菜糊糊。糊汤不够的时候,母亲父亲总借口不饿,而背地里却用麦麸充饥。许多年以后,外婆说到这件事,还一个劲地夸赞母亲懂事早,是个孝顺的女儿。

我和爱人结婚的那会儿,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平时,母亲把那双象牙筷子收藏起来,只有到大年三十晚上才拿出来。一双筷子夹的不仅是可口美味的菜肴,而是沉甸甸的一个“孝”字,一个夹得住、放不下的家风家训。也许是耳濡目染,受家庭孝道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与别的孩子相比,我们兄妹和母亲一样,对“孝”字的理解多了一些情感,多了一份责无旁贷。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家住农村的大伯来到我家,说大儿子年底结婚,急需一笔钱盖新房,让父亲帮忙筹一部分。碍着面子,又是侄儿结婚,父亲勉强答应了。可当时我们兄妹都在读书,母亲又下岗,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哪有多余的钱支持大伯呀。有一天,一个外来的古董商走进了父亲的视线。父亲便拿出收藏的那双象牙筷子,古董商一出价就是上千元,在那时候可是个天文数字啊。父亲觉得这双象牙筷子如今也没有多大用处,便动了心。经过讨价还价,最终以两千元的价格卖出。母亲回家得知情况后,当即大发雷霆,硬是让父亲骑上自行车,追上好几公里,才赎回那双象牙筷子。从此,这双象牙筷子成了我们家神圣不可侵犯的宝藏,只有一年一度的三十晚上才能见到一次。

其实,从现在看来,这双象牙筷子即便称上是古董,也值不了多少钱,然而,正是这双象牙筷子延续了我们家“百善孝为先”的家风美德,让几代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一双平凡的、不足为奇的象牙筷子,在我眼里已不是寻常意义上的老物件,而是价值连城的传家宝,它放在家里,藏在心里,流淌在血脉里。

父母去世以后,我和爱人仿效祖辈父辈的样子,每年春节都会搞一次祭筷、敬筷仪式,告诫子孙们不忘孝道,传承和光大孝道,做中华民族的孝子贤孙。今年春节,我和爱人专程来到大都市,在祭筷、敬筷仪式以后,我将这双象牙筷子郑重地交给初为人母的女儿,希望她好好珍藏,继承咱们家的孝道家风,一代一代地接力传扬下去。

女儿接过传承了五代的象牙筷子,久久凝视,默默点头,无语中,我看到了家风延续的灿烂光芒。

新闻推荐

8.23亿 北京被誉为“年度红包城市”

微信官方近日发布2019年春节数据报告。数据显示,从除夕到初五,微信消息发送量同比增长64.2%,8.23亿人次收发微信红包,微信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