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校外培训持续高热不退 线上课程挤占春节假期 家长缘何不买教育减负的账

三秦都市报 2019-02-12 02:30 大字

周一全天英语课;周二、周四线上数学课;周三舞蹈课;周五线上英语课;周六上午绘画课、下午视唱练耳。

这是4岁的北京女孩周周在一周内的课程安排。但这并非全部。

按照周周父母的计划,2019年春暖花开后,要给周周安排一项运动,现在的备选是花滑课程。不过,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这堂运动课安排在哪天上。

“看到这样的安排,很多人都会觉得对孩子来说,太残忍了。但现实是,孩子因为热爱而有了兴趣,现在英语、数学、舞蹈这些课程都是她自己坚持要上的。”作为周周的妈妈,刘凤楠并不认为女儿属于“别人家的孩子”,而不给孩子减负是目前中产阶层家庭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2019年春节假期,在海南过年的周周依旧没有闲下来。当线下的课外班纷纷放假停课后,线上课程成为家长们的首选。从1月底到正月初十,周周有两个线上短期强化班,就连大年初一和初四的上午,周周也有两节线上英语课。

“线上课程的选择性更多一些,更受家长们青睐。明显感受到2018年下半年各类线上课程扩张得很快,我们现在担心过快的扩张会影响教学质量。”刘凤楠吐槽道,“如今,线下课程教得越来越简单了,不好。”

不想抢跑更不愿落单家长培优心理在作祟

按照曾经的计划,现在每周只上四天课的周周,将在两年后提前从幼儿园“毕业”,开始学前班生涯,之后直接进入小学。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原因很简单——“方便幼小衔接”。

对于这样的幼儿园安排,刘凤楠说她并非拍脑门决定,而是前辈们的经验之谈。

刘凤楠的好朋友鄢紫的女儿在2018年上小学,也属于幼儿园的提前“毕业生”。谈及提前“毕业”的原因,鄢紫说缘于和幼儿园老师的一次谈话。

“当时,孩子上幼儿园大班的下半学期。老师对我们说,‘全班25个孩子,有9个已决定不来上大班了,这些孩子都去上学前班学习小学一年级课程’。”鄢紫说,“听到这个情况时,我就开始纠结了。”

鄢紫告诉记者,她当时就打听了附近孩子的学习情况,最差的也是在上小学一年级前在培训机构上了两个月的“暑期幼小衔接”。“但这是两年前的情况,现在已经大不一样了。所以,这个情况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参考性了,如今让孩子参加‘幼小衔接’培训班的风气有愈演愈烈的感觉,我女儿她们班居然走了一半的孩子,这让我始料未及。”鄢紫说,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很多公办幼儿园。

2018年7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此后各地教育部门开展整顿工作,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但一些家长的对策却是让孩子退园,参加各种各样的“幼小衔接”培训班。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与周周类似的情况非常普遍。

“我不想让女儿‘抢跑’,但更不想‘落单’。”5岁北京女孩梓萱的妈妈告诉记者,幼儿园一放假,她就与相识的几个家长一起报了名,“报了班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以为教孩子认识了100多个字已经很多了,没想到与‘启蒙班’的家长一交流,发现竟然有识字四五百个的孩子。这样的‘学霸’娃娃都在‘启蒙’,像女儿这样的‘白纸’孩子必须得加油了。”

还有更拼的家长。3岁北京女孩芊芊从1岁就开始学习各种课程,从最初的唱歌、跳舞、做游戏,到两岁开始的右脑开发课程,直至现在的芭蕾、戏剧表演以及英语课程。

“唱歌、跳舞是为了让孩子的性格开朗一些,右脑开发则是为今后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打基础,芭蕾这样的舞蹈课程则是现在几乎所有小女孩的必修课,体态很重要。”对于另外两门课程,芊芊的妈妈黄小玲提到的原因令记者瞠目,“很多小学现在都有英文戏剧表演,所以学英语是必须的,如果口语不流利,根本没有机会上台演出,戏剧课则可以让孩子在这方面更有信心。”

2019年,芊芊又将迎来三门新课程:乒乓球和绘画、乐器。关于学什么乐器,黄小玲打算先给芊芊做个测评以后再说,因为“现在的乐器不能学得太大众化,小众乐器更容易脱颖而出”。

接下来,还有击剑、射击、滑冰甚至桥牌等可能等待芊芊去尝试。在黄小玲看来,要学就学“不一样的,别随大流,因为现在孩子们都在学”。

不敢成为同学中“异类”成绩单仍是评判标准

看着因为上课而快被折腾得人仰马翻的孩子和家人,疲于陪读的黄小玲自嘲,自己已深陷家庭教育综合焦虑症,“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这样的人仰马翻并非只出现在这个家庭。和芊芊在同一家游泳中心学习的4岁男孩小凯,一周七天,只有半天没有课程安排,英语课就有两种:一种偏重口语,一种偏重拼读。

在采访中,不少家长向记者无奈地表示,自己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到校外教育机构,并不是自己不近人情,实在是大环境使然,“赢在起跑线”的理念深入骨髓,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学业竞争就不断地被提前。

也正因如此,黄小玲有了这样的反问:“当一个班的孩子大多数都去补习班,你怎么敢做‘异类’,让自己的孩子独享‘快乐’”?这背后是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即使质疑各种补习班的新闻层出不穷,家长们依然我行我素。

在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教育资源在不断均衡,过于焦虑的家长们需要好好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生不是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总想着赢在起跑线上、拼命地冲刺,效果就一定好吗?让孩子一直保持紧张的状态真能得偿所愿吗?毕竟我们要的不是一台学习机器,而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虽然国家不断改革考试制度,各地也都积极响应以确保人才选拔的综合性,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纸成绩’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评判标准,特别是在升学考试的关键时候,还得拿分数说话。”北京市一家辅导机构的王老师告诉记者,“家长送学生上补习班是想让孩子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能比其他孩子多学一点,这样才有机会在升学考试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家长比拼教育资源美好愿景何时实现

在采访过程中,一些家长对于整顿培训机构,也保留了自己的看法:“真花钱了,还是希望课外班真教东西”“单纯整改培训机构,只能让精英家庭的娃越来越优秀,吃机构大锅饭的娃有学习能力也吃不饱,长期‘营养不良’就落后了”……

“理论上,大家的期望值是一致的。希望校内资源多样化,教育质量能提升,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内容和教师队伍。把该上的优质课程资源放在校内,课后负担就减轻了。校外作为补充教育,以查漏补缺为主,提高发展还是应该回归校内。”刘凤楠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景”。

“希望校内教育可以多元化、基础化,以拓展视野和兴趣为主,校外机构自由竞争,家长自由选择梯度和难度。这个其实也成了美好愿望了。”刘凤楠无奈地说,现在的风气与家长的惯性焦虑有绝对关系。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黄小玲的认同。“当一个人抢跑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在蠢蠢欲动;当一部分人下定决心也开始抢跑的时候,剩余的绝大部分人都开始惶恐,于是争先恐后。抢跑的那一批人一看差距被缩小,于是更卖力。循环一旦产生,人们就开始不随意愿而随大流。于是,就是现在这个局面了。”黄小玲说。

“如果各地学校的教育差异不大,焦虑会少很多,但教育资源不均衡,甚至某种程度上不透明,这就引起了部分家长对学校好坏的幻想,也不利于消除对名校的追逐热,降低焦虑。”鄢紫说,孩子教育的主宰者虽然是家长,但这背后的焦虑也是来自于大环境,“别人家都在努力,我家小孩一不留神就会被抛得远远的”。

采访结束后,刘凤楠给记者发来这样一条微信:倘若不用考试和分数来衡量教学质量,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所谓的“素质”吗?在这个大环境下,压力不仅在学生身上,同时也在每位父母的身上。

据《法制日报》

新闻推荐

第二次“特金会”有望推动半岛无核化 特朗普发推特称,会晤将于2月底在越南河内举行;韩国总统文在寅称会谈或将构建全新的朝美关系

去年6月,首次“特金会”在新加坡举行,美朝签署一系列历史性文件。今年2月底,第二次“特金会”将在越南河内举行。资料图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