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风、民国风泛滥 传统村落如何管
2017年10月12日,俯瞰湖南省宁远县湾井镇下灌古村。 东方IC 资料
半月谈网2月11日消息,传统村落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被称为“文化的活化石”。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或就近城镇化,在“城进村退”的局面下,传统村落正加速消失,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迫在眉睫。
“每两天消失一个!”
“传统村落差不多每两天就要消失一个。很多地方初见时还原汁原味,几年后已面目全非或不复存在。我们再也等不起了!”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表示,在法律法规缺位、保护标准缺失、保护经费缺乏的情况下,随着村民无规划自建房、商业驱动下开发性破坏增多,加上村落“空心化”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许多传统村落正遭遇生存危机。
《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村落的数量急剧下降,部分损毁较为严重。以长江、黄河流域调查数据为例,2010年这些地区传统村落仅存5709个,较2004年减少3998个。此后,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对这些地区纳入考察范围的1033个村落进行回访调研,发现又有近半消失,部分尚未消失的传统村落由于各种原因损坏严重,存续艰难。
2012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决定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几年来,经摸底调查和委员会评审认定,先后有4批传统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12月10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名录发布,共有2646个村落拟入选。
记者走访湖南部分传统村落了解到,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中,仍存在规划不明、多重管理、保护意识不强、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部分保护流于表面,部分虽入选名录却疏于管理,衰落现状令人担忧。
“没人管”“一刀切”“空心化”
记者走访湖南省祁阳县龙溪村、蓝山县虎溪村、宁远县下灌村等村落发现,保护开发工作已逐步展开,但仍面临“保护性破坏”、责任主体不明、资金缺乏、人才缺失等困难。
存在“保护性破坏”问题,张冠李戴、“一刀切”现象严重。胡彬彬告诉记者,传统村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湘西吊脚楼古朴灵秀、徽派建筑精致典雅。但有些地方通过商业运作搞旅游开发,要么将原建筑拆了建新,要么统一“穿衣戴帽”,往往“一刀切”、简单化,胡乱抄袭一通,导致“徽派风”“民国风”等泛滥,在“保护”中造成破坏。
责任主体不明,都在管又不知谁能管。祁阳县龙溪村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中有座占地50亩的湘南民居特色宅院,挂有三块“国字号”招牌:“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块牌子分属不同部门。当地干部告诉记者,看似三块牌子能带来三重保障,“但每个部门都自有一套规划,保护和修复时,动了这里不能动那里,反倒成了三重障碍”。
资金缺口较大,有专项但见不着钱。蓝山县虎溪村位置偏远,于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由于保护方案迟迟得不到落实,目前只修复了村里的古宗祠。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古宗祠内堆放着脚手架和建筑材料,40多座古民宅基本闲置,目前已杂草丛生、破败不堪。虎溪村村支书黄德生告诉记者,修复整个村子要花一大笔资金,需要专业机构评估,“一直听说有项目,却迟迟不见行动”。
传统村落保护缺乏人才和人气。记者走访发现,传统建筑砖木结构、纯木结构较多,独具特色的雕花是建筑亮点,但许多已腐朽败坏。受访者向记者坦言,目前懂雕花技术的师傅已难觅踪迹,技术传承难以为继,可能会越修越不如以前精美。此外,木结构建筑需要人常年居住保养才能持久,“现在乡村空心化严重,平日只有一些老人生活,房子空着自然就坏了”。
“有人气,村落才有生命力”
解决传统村落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多部门联动协调,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同时,只有增强村落自身“造血”功能,吸引人员回流返乡,才能保护建筑,留住“乡愁”。
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多部门都可管,但不知谁在管”和“全面修复须多部门层层管”等问题,要摒弃住建部门牵头,文化、环保、农委、财政等部门“旁观”的心态,也要改变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的状态。只有多部门联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取得良好成效。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尊重当地风俗文化。记者从文保部门了解到,传统村落开发方案不少流于形式,大同小异,难以体现地方特色。祁阳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村镇办主任李平华说,现在村落搞开发,都有一炮打响、“大范围传播”的想法,一门心思堆砌传统元素,导致同质化非常严重。
保护建设过程要公开,让村民有知情权和参与感。胡彬彬调研发现,当今许多人离开乡土,迁入城市,既有就业的原因,也有对家乡感情变淡的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家乡建设发展中自身缺乏参与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不合时宜的建设破坏了故乡的风貌,让群众的“乡愁”逐渐消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老百姓都感觉不是自己的家乡了,怎么还会在意村落保护呢?”
发展乡村经济,吸引人才和资本下乡,增强村落自身“造血”功能。黄德生表示,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最终要立足于乡村发展,建筑维修得再好也是冰冷的。“保护传统村落,最根本的是发展乡村经济,吸引人员返乡下乡,让村子活起来。”
(原题为《“徽派风”“民国风”泛滥 传统村落如何管》)
新闻推荐
2月9日,人们在北京市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上购买皮影工艺品。春节期间,大批市民和游客来到北京市东城区地坛公园参加地坛春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