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送来好政策 小村新气象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正在小村里一步步变成现实。村民们聚在街头,纷纷点头称赞:“好日子来了,咱老百姓的生活肯

烟台日报 2019-02-11 09:07 大字

河南老家的小乡村道路变得平整宽阔。经过半天多的旅程,终于回到河南老家。没想到,刚下车,印象中那个破败的小村子就送来满满的惊喜,乡村振兴的政策在这里也落地生根了!村子位于冀豫交界处,仅有二百多人口,村民们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村里缺少集体企业,没有经济收入,因此,村容破败,村内主要道路狭窄,小道更是崎岖不平,加上土堆树木杂乱无序,村内、村外交通不便。如今,街道两侧的墙壁统一刷成了白色,从村西头向东头一眼望去,街道显得格外整洁。以往,村民们为了院子排水,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堆一堆土,不仅冲的路面泥泞不堪,而且占用路面,影响交通。如今,村里开来推土机,将家家户户门口的土堆推平,水泥道路也宽敞了不少,这让开车回家的邻居们格外高兴。“没平整以前,在路上停一辆车,路面就占了一多半,错车都很难,过辆车就得开出去让路。现在多好,错车轻轻松松,再也不用一趟一趟往外让路了。”每年都被停车、错车困扰的邻居刘斌高兴地说道。冬季,农村取暖是大问题。由于收入不高,村里冬季取暖多以烧煤炉和烧“地暖”为主。所谓的“地暖”,是指在房下打两个洞,将秋收时储存下来的玉米秸秆和树枝柴火点燃后塞进去取暖。虽然屋内温度升上去了,但柴火燃烧时产生的滚滚浓烟也被排放出来,街上全是呛鼻的浓烟。“每次回到老家,街上的烟都呛鼻子,到了晚上根本不敢出来串门,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跟受罪似的。”在洛阳工作的苗森习惯了市区的集中供暖,对老家的“地暖”很不适应。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逐渐落地,村里大喇叭也每天广播,取缔传统的煤炉取暖和土“地暖”,改用清洁能源供暖。在苗森家里,就有两台电炉,将炉子上的水壶提开,一股热流就扑面而来。苗森高兴地说,这电炉子既能做饭,闲暇时还能取暖,既解决了村民的做饭、取暖问题,又落实了国家的环保政策,一举两得。随着城乡互动的普及,村民们也搭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受信息流通匮乏的影响,村民购物要骑车到几里地以外的镇上“赶集”“淘鲜儿”,往往一上午就全部浪费了。现在,不少村民家里安装了宽带,邮政网点也开到了村头,躺在床上,手指一点,网上购物,不过几天,快递就能将货物送上门,甭提多方便。“以前光听说有网购,没放心上。可看到快递车一车一车地往村里送快递,我也心痒了。这不,花了一千多块钱买了智能手机,下载了网购软件,试试这网购到底好使不好使。”村民陈红晃了晃手里新买的智能手机说道。物质生活的改善,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可在文化娱乐上,多年来却并没有多大改善。这么多年来,每到年底,大家伙儿从外地回家,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只好凑在一起喝酒打牌、打麻将。今年,村里将一块废弃多年的荒地平整,准备修建一个上千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搭建一个农村大舞台。到时候不仅设置完备的健身器材,每逢节日还会免费送来豫剧大戏,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啥都不想了,就想着能够每天聚在一起,晒着太阳聊聊天儿,偶尔看看戏。以前都是隔壁村子办红白喜事儿,我们几个老家伙搬着马扎去看戏,现在咱们村里也有戏台了,心里很高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正在小村里一步步变成现实。村民们聚在街头,纷纷点头称赞:“好日子来了,咱老百姓的生活肯定会更好。”YMG记者苗春雷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春节全国4.15亿人次出游 家庭游敬老游亲子游文化休闲游成为主流

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记者胡浩)记者10日从文化和旅游部了解到,综合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的数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