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都去哪儿了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且春节民俗形式众多,贴春联、挂年画、舞龙舞狮、祭灶、守岁、拜年、逛庙会等民俗活动,紧紧围绕着喜庆、欢乐、祥和的主题,让人们品味出浓浓的年味。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人感觉“年味淡了”,不如以前那样记忆深刻了。其实,对于过年和年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
年味都去哪儿了
□石志新
不知是年龄大的原因还是生活条件好了,我时常想,小时候那种年味儿去哪儿了?
小时候是盼过年,现在是怕过年。小时候盼过年,是因为那时候平时穿的是旧衣服,吃的是家常便饭,只有过年了才能买新衣服穿、吃点好吃的。每年进入腊月后,很多家庭就开始忙年了,杀猪、杀鸡、宰羊、做豆腐、蒸馍馍,赶集买些鱼、蘑菇和各种蔬菜储备起来,条件差一点的家庭养不起猪羊,过年也要赶集买些猪肉羊肉。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段日子,家里的生活才算是真正有所改善。
按照农村的习俗,过年不光要吃得好穿得好,更重要的是图个喜庆热闹,贴春联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对农村的孩子来讲,一年最兴奋的时候就是盼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得好穿得好,才能放烟花爆竹,才能更多地感受生活的幸福快乐。
改革开放40年,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人们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盼过年时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了,因为物质生活已经富足,人们每天的生活都像是“过年”。然而,物质生活的富裕,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幸福感好像没了,春节的年味感觉变淡了。近些年,过完春节后,同事朋友见面互致问候提及过年的感觉,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意思”。
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大多忙碌在都市之中。其实,年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心理感受,需要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精心安排,跟家人一起把年过得更有意义,更有年味儿。
网络拜年气象新
□朱波
如今,在互联网上置办年货已成为很多家庭过春节的一种选择,网上订餐、微信拜年,甚至用支付宝、微信红包给晚辈发“压岁钱”……传统的年味在网络世界里显得格外浓厚。
记得孩提时过年,正月初一一大早,我就跟小朋友们一起,各自拎一个小口袋,挨家挨户上门拜年,长辈们纷纷掏出糖果、糕点之类的零食塞进孩子们的小口袋里。一上午拜下来,口袋里满是瓜子、糖果和花生等好吃的,收获满满。如今,人们生活越来越好,拜年方式和过年方式都有很大变化,呈现出浓浓的时代气息。
猪年春节,许多地方兴起了“文明新春网上大拜年”,短信、微信、视频拜年。只要你选上一张心仪的贺卡,填上祝福语,点击微博、微信、抖音上的“发送”字样,就能足不出户传递图案、表情、声音,将充满温馨的拜年问候语传递到亲人心窝里。用微博、微信给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拜个年;用抖音录制视频向坚守在边防、为祖国守岁的官兵们致敬,并道一声:“过年好,你们辛苦了!”用网购给亲人们送上精心挑选的新春礼物……
近些年,在春节时接连上演“全民抢红包”,不少家庭男女老少齐上阵,人手一部手机,“咻咻咻”的抢红包声甚至盖过春晚节目的声音。网络红包让“压岁钱”在网络时代“玩”出了新花样。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其精髓是两个字:“爱”和“乐”。缺少爱,节日就会缺少温馨和人情味;缺少乐,节日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如今,这种爱与乐通过网络手段,传递着更及时更丰富的节日祝福。网络时代,人们依然能过出年味儿来。
读书过年味亦浓
□姚启超
前几天,远在北京的战友给我发了一条微信:“春节7天假,年年迎来送往、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看似热闹,实则很累,不如闭关自修,把平日想看的书都看了,不仅陶冶情操,而且活得有品位。”
每到春节,人们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和冲动,早早就筹划着这个年怎么过。带着妻儿老小回家乡、旅游、宅在家里、走亲访友、围着锅台转、在棋牌室里乐几天,等等,无论怎么过,只要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过,都会娱乐身心。
当然,人们早就意识到了读书的乐趣和重要性。每到年底,城市里的大小图书馆和新华书店都购进新书,图书馆里的人比平日多了许多,春节读书大有人在。有一年春节前夕,我在当兵返乡过年的长途列车上,总能看到手捧书籍的人。用他们的话说,旅途中有书相伴,让人不觉疲惫,最为经典的一句话是:“过个有书香的年,更显年味的浓重!”
在春节7天长假里,我们有时间,有精力。关上门窗,将响雷般的烟花爆竹声以及爆响后的烟火硫磺味挡在门窗之外,便可安安静静地尽享读书之乐,与智者交流,与古人对话,让人汲取知识,品味智慧,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春节里约定俗成的亲友往来以及传统风俗,该坚持的还是得坚持,该看望的亲人一定要去看,该接待的来客必须热情接待。
政府引导不可缺
□朱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了增加群众节日体验性活动项目,丰富群众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一些年味儿,我认为,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有所作为。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的群众文化舞台缺乏高水平演出,常常被一些低俗表演所充斥;节日市场缺乏春节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年货,游乐活动也缺乏特色。同时,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韵味的传统春节文化活动却面临自生自灭的问题。“年味淡了”,既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感受,也反映出对于春节文化建设的期待。
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在新春佳节到来之前就及早谋划春节文化活动,策划举办民俗表演集中展示、文艺演出、优秀电影展、读书分享会、乡贤议事会、志愿者服务及旅游配套等活动。在确定活动方案后,地方政府还要抓好具体落实,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告知群众在节日里安排好的项目内容和时间,便于群众参加相关活动,切实把好事做好办实。
除了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相关活动,民间艺术团队也要积极主动发挥作用,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动手、农民主动上台,自导自演,自娱自乐,让百姓从被动旁观的观众变成主动参与的主体,努力把春节蕴涵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形成一整套民俗文化和民众活动,以此增加年味儿,让群众过一个吉祥如意、轻松愉快的大年。
以“四不妨”浓郁年味
□袁文良
在中国多个传统节日中,没有哪个能比得上过春节的分量。不过,现在的过春节已经不再是前些年的吃几顿好的、买几件新衣服了。有人说,现在过年越来越像是走过场,越来越没有年味儿,越来越像是一个延长版的周末。此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也提醒人们精心构思,增加一下过年的年味。在笔者看来,做到以下“四不妨”就可以增加年味。
一是不妨自己写春联。贴春联作为流传千古的过年习俗,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春节临近,商场超市甚至街头巷尾,随处都可以见到出售春联的摊点,那些制作精美、用料考究的印刷春联,内容大同小异,字体千篇一律,使人陷入审美疲劳。因此,不妨像过去那样,自己买两张红纸并按门框大小裁剪,然后自己拿起毛笔写上几副具有特色的春联。这既可以传承书法艺术,又可彰显传统的年味,还可学习和普及相关的对联知识。
二是不妨多参加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各地都举办不同主题、不同规模的春节文化活动,此时不妨全家人出游,带着孩子猜上几条谜语,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还会获得小小的纪念品,增强孩子的成功感;带老人看上几段传统戏剧,会使老人感受到儿女的关爱和节日的欢乐。参加这样的活动,也同样会感受到浓郁的年味儿。
三是不妨在家吃年饭。过去过年时,很多家庭都会自己发面蒸上几锅馒头,并于除夕夜包饺子,乐乐呵呵地一起吃顿饭。饭桌上,老人给孩子发红包,子女则向老人磕头表达孝心。而今,有的家庭为了“省事”,年夜饭到酒店去吃,不少老人对此感觉是缺少了年味儿。所以,除夕年夜饭最好还是在家吃,大家和和美美地坐在一起,唠唠家常,看看春晚,等待零点钟声敲响。
四是不妨邻里相互拜年。过去正月初一,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新鞋,由家长带着到邻里拜年。家家户户也都摆上平时舍不得买的香烟、瓜子、糖块、水果等招待前来拜年的邻居。主客间彼此道一声“恭喜发财”,有一种“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的感觉,即使一年来有些不快,也会就此烟消云散。而今,住进小区楼房的人们交往不多,缺乏相互了解和互帮互助,一些人患上了“楼房冷漠症”。在新春佳节,不妨从楼房中走出来,到左右邻居、楼上楼下拜个年,道声喜,彼此间立刻会有亲近感,以后生活中遇有什么事大家自然会伸手相帮。
总之,过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年文化过程中予以创新,让传统年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思想追求等有机融合,我们的“年”才会过得更加温馨、更加祥和、更有年味。
新闻推荐
一部电影火了——《流浪地球》,一首歌曲热了——《我和我的祖国》;大到博物馆里熙熙攘攘、民俗活动热热闹闹,小到家门口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