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关中福门开
“上金山”“高桩飞狮”“群狮献瑞”等都是舞狮中的绝活。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形神兼备、仪态万千的舞狮是最受欢迎的年俗项目之一。
○赵刚文/图
在人们的心目中,气吞万里的百兽之王——狮子,代表着祥瑞、富贵、威武、雄壮、强盛,以狮为造型的门墩、桥桩比比皆是,就连文人雅士的印章上亦不乏此君。作家贾平凹因收藏了大小约千只石狮子而著文自诩:“我有一个狮子军”,“秦始皇骑虎游八极,我指挥我的狮军征杀去,北伐去,兵来将挡,遇水土掩,所向披靡……”在喜庆的日子里,以舞狮子的方式祈祷祝福,已成为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华人地区普遍的传统仪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狮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作为狮子及狮舞在中华的发祥地,关中地区更是将舞狮作为隆重的年俗传统项目。
为什么说关中地区是狮子及狮舞的发祥地呢?据《汉纪·武帝纪三》载:“乌弋国去长安万五千三百里,出狮子、犀牛。”狮子原非中华产物,而是产于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从汉都长安出使往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狮子、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等珍禽异兽作为贡品得以传入中华。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至唐代时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盛大文化活动。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唐段安节在《乐府杂寻》中云:“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由此,足以证明关中地区是狮子及狮舞的发祥地。
每年春节前夕,伴随着气势宏伟、荡气回肠的锣鼓声,早早开场的舞狮活动最先开启了年俗的序幕。
劳碌了一年的人们,以村组为单位组合成舞狮团队。身披狮袍、腿穿狮裤、足蹬蹄靴的舞狮人,两人一组,前者站立舞狮头,后者抱住前者的腰,弯腰舞身尾,一只身长3米余的巨狮活灵活现地舞动起来。随着锣鼓或疾或缓或铿锵或微弱变化无穷的节奏声,忽而威猛地东腾西扑,忽而灵巧地腾空跃起,忽而慵懒地舒活腰肢,忽而惬意地瘙痒舔爪,真是形神兼备、仪态万千。各代表队纷纷献上“上金山”“高桩飞狮”“兽王雄风”“群狮献瑞”等一个个精彩的绝活,你方演罢我登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狮子舞绣球”堪称舞狮中最精彩的环节。但见一只过度贪玩而嘘嘘带喘的狮子正欲“开小差”,忽然古代武士装束的舞狮郎手执一只“铃铃”作响的五彩绣球,在狮子的眼前左摇右晃。狮子好战且好胜,岂肯承受一只绣球的挑逗,立时精神抖擞起来,摇头晃脑地扑将上前,冲着绣球左抓右逮。不料,绣球在舞狮郎的操纵下,贴着狮身如影相随,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任凭狮子如何折腾,终难以得手。百兽之王不服输的秉性被完全激发,虽然屡屡落空,但是锲而不舍,时而腾翻,时而扑跌,时而跳跃,时而登高,俨然志在必得之而后快;可恼的是,绣球灵活机智、恰到好处地躲避着,急得狮子抓耳挠腮。恰在这时,其他同类凑趣而来,加入争夺大战,搅得前者愈发手忙脚乱,但又不肯放弃……真是憨态可掬,令人发笑。
最振奋人心的场面当属群狮欢舞了。在疾如狂风、暴似骤雨的鼓乐声中,一群狮子汇集在一起,巨狮辗转腾挪,乳狮扑跃滚翻,各展风采。至最精彩处,两只巨狮分左右同时腾跃而起,分别从口冲吐出红底金字的新春楹联,将舞狮活动推向高潮。
从早晨到傍晚,从年前到元宵,舞狮的队伍顶着寒风、踏着积雪,在方圆一二十里逐村互动,你方舞罢我来舞,舞不尽对新时代的深切祝福与无限憧憬。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沙月3日电(记者周勉)记者从湖南省林业局获悉,根据1月下旬结束的2018至2019年度调查,“长江之肾”洞庭湖栖息的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