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留痕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铎印
近年来,在安全检查、环境保护、数据分析等领域,痕迹管理逐渐得以应用,并显现出重要作用。不过,任何事情都有其限度和边界,否则就会偏离方向、走向极端,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痕迹管理就会变成形式化的“痕迹主义”。
作为一种推动工作的制度设计,痕迹管理的确产生了许多积极的作用。比如,一项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有计划地保留下来的图片、文字、音频等资料,既能还原工作落实的具体情况,还可以检验决策程序的正当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实施结果的有效性。
不过,从现实情况看,一些基层工作过分强调留痕、依赖留痕,结果本末倒置,偏离初衷,使得痕迹管理走了调、变了味。诚然,将痕迹管理引入基层工作,确实有很多好处,也是积极的管理改革。但是,与任何方法一样,如果不顾实际,过犹不及,则效果与初衷就会背道而驰。事事留痕、处处留痕,痕迹管理变成“痕迹主义”,这就是管理考核的跑调走偏,其本质也是形式主义和本本主义。
因此,对于痕迹管理演变为“痕迹主义”的趋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比如:虚假造痕,表现为瞒上欺下、无中生有,以求有备无患、应付检查;凡事求痕,表现为本末倒置、推卸责任,以便日后查证、留痕免责;单纯看痕,表现为监督检查不深不透,只看资料不到现场,只重痕迹不重实际,要求痕迹材料越精彩越好。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科学衡量基层干部的政绩和作为。基层工作直面群众一线,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最终要靠基层干部去落实。这种落实,不是开个会、发个文便能完成,也不是步步留痕、以所存档案就能证明,其关键还需要看实效、有没有真正产生作用。因此,对于基层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与其对照档案材料进行机械考核,不如深入田间地头,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是否合格的标准。这样的检查考核,也许看不到具体的痕迹,但其实比“处处留痕”更接地气,更加实际。
根治“痕迹主义”,还痕迹管理的本来面目,还需要上下合力。“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必仿效之”,如果上级用形式主义管理,下级就会用形式主义应对,所以整治“痕迹主义”顽疾,上下必须一起吃药,一起治病。“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上级考核要多标准评判,多层面印证,既要看干了什么事情,又要看干出什么成绩;下级落实工作要“唯实”不“唯上”,摒弃“材料政绩”“虚假政绩”,真抓实干,身入心至,不走形式不作秀,保证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沉到底,落到实。
总之,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这样的痕迹管理,对于推进具体工作并无好处。只有从实际出发,多向实绩倾斜,多到实地考察,建立完善科学全面的考核方式,莫让留痕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才能有效推动基层工作充分落到实处。
新闻推荐
课外培训由“线下”转场“线上”“减负”“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可谓贯穿2018年全年的教育大事。从2018年年初,教育部等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