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声东击西”的《夜书所见》

安庆晚报 2019-01-22 10:00 大字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取生活之日常、叙世态之景象、道人情之冷暖,尤其是“促织”一虫的介入,正如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叶绍翁,生卒年份不详,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处州龙泉(今浙江丽水)叶氏。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著名理学家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诗人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传世,其中七言绝句《游园不值》可谓一座高峰。

《夜书所见》之“促织”,是蟋蟀的别名,亦称“趋织”“吟蛩”“蛐蛐”。因其雄性善鸣、好斗,在中国闲适文化中独占一枝。

《夜书所见》可译为白话:梧桐叶“萧萧”作响,送来了阵阵寒冷之声,江上的秋风吹来,不禁搅动了“我”的思乡之情:知道家中的几个小孩还在兴致盎然地斗着蟋蟀,夜已至深院落里依然亮着灯光而不眠……通常对此诗可圈可点之处有四:一是景情互映。由“梧叶”的“萧萧”听到了“寒声”,加上“江上秋风”,进一步营造了秋景落寂、风声传寒、江夜漂泊的凄怆环境,随后很自然转入“动客情”:想到此时此刻家中小儿在挑逗斗蟀而嬉耍不眠的情形。萧索之景更显孤独之状,天伦之乐更衬思念之情;二是动静互换。诗是在“夜”“江”“篱落”“灯明”“梧叶”等不同的静态底色上,放映着“寒声”“秋风”“儿童”“挑促织”等声色俱全的画面,在动中见静、在静中推动,成就了景的动与静、对应了情的静与动;三是悲欢互生。前两句写悲景:秋霜打落叶,江风送寒意。后两句尽欢情:儿女挑促织,欢乐不眠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漂泊之人的孤寂无奈和强烈思亲;四是远近互动。近的有眼前的岸夜和江上的点点秋景,远的是家中院落和儿女的处处温馨,仿佛近的更近、远的更远,寒里披寒、愁上加愁。当然,“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暗用典故也算一妙——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夜书所见》一反诗派“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或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之风尚,却儿女情长起来,其人性的或关于人性的光芒,更加接近纯粹:一二句写了所见的秋景、所感的寒意而动了凄凉孤寂之情;三四句写了所忆的斗蟋、所思的灯明而乐了儿女天伦之趣。原以为,诗的结构,二元清晰,可再看题中为“所见”,却只写一半之“见”。于是得知:作品的所见、所感的此景,只是引导和衬托,其真正的意旨和目标,是所忆、所思的彼情。

因此,《夜书所见》传递的人性之光,即:“杀鸡儆猴”“敲山震虎”“指桑骂槐”等,类同于三十六计中的第六计“声东击西”,它们可能是生活的运用技巧,可能是军事的制胜谋略,但它们都合乎术、合乎道,至于是小智,还是大慧,全在一个“用”上见工。

新闻推荐

美军舰进入波罗的海俄舰队对其进行监视

据俄罗斯红星电视台网站21日消息,美国两艘导弹驱逐舰目前已经进入波罗的海南部水域,俄波罗的海舰队正在对其进行监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