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丹教授
得到副校长苏瓦吉对汉语电视教学节目的支持,我很高兴。第二天我就约见该校外语学院的负责人汉丹教授,想跟她讨论实施细节。进了院长办公室,汉丹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我说了半天,她不搭腔,迷惑不解地看着我,似乎对这个项目不感兴趣。我暗自思忖,难道副校长没给她打电话?对于校领导的指示,她怎么如此漫不经意?这种事在中国大学不大可能发生。
过了一会儿,她突然问了我一句:“你说的苏瓦吉博士是谁?”我一听,很惊讶!一个院长怎么能不认识副校长?!我心中有些不悦,把副校长全名“恩德希·苏瓦吉”连名带姓,一字一句告诉她。她一听,瞪大了眼睛,突然笑着说:“哦,你说的是恩德希,对,他给我打过电话。我们都他叫恩德希,我不知道他姓苏瓦吉。”我一听,觉得不可思议。她这话说了谁都不信。
其实,我或许误解了汉丹教授,她说不知道副校长姓什么,有可能是真的。这源于土耳其人的文化历史习惯。因为土耳其人是游牧民族的后裔,在历史上只有名,没有姓。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国父凯末尔领导下,土耳其获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之后,政府制定新宪法,废除政教合一的制度,确立了国家的共和体制,还实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希望以此将土耳其社会从封建和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内容包括:改革文化教育,建立世俗学校,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和思维方式;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改革社会生活习俗,人们既要有名还要有姓。凯末尔实行的改革已经过了将近一百年,可是人们相互称呼仍然只用名字,很少用姓。所以,即使是熟人和朋友,只知道对方的名,而不知道彼此的姓,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另一个原因,像汉丹教授这样的资深院长、教授,对上台不久的副校长直呼其名,在安纳多鲁大学不止她一个。虽说有上述原因,但第一次与汉丹教授谈话并不顺利,她听了我的项目计划,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既然恩德希已经告诉你该怎么做,那你就做吧。”
汉丹教授是出生在美国的土耳其人,全家人都在美国生活。她在美国一所大学毕业后,取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抱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只身回到土耳其工作。她研究的领域是语音学,对语言发音要求苛刻。为了争取到她的支持,获得她的信任,第二次见面之前,我试拍了一段视频教学样本请她看。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英语和汉语,还夹杂了几句土耳其语。她凝神看完了视频短片,一声未吭。过了一会儿,她抬头对我说:“你的土耳其语发音很好,你是我看到的第一个能把土耳其语发准的外国人。”可是这件事一直拖延到第二学期也没有实质性进展。苏瓦吉副校长有点着急,他可能感受到了汉丹教授的态度。为了推动项目,他召开了一次会议,请来伊斯坦布尔一家国际书店的老总,还有学校电视台负责人,以及汉丹教授。会后,情况仍不见好转。后来,我才逐步了解到,我们在那里教中文,有人欢迎,有人有疑虑,有人反对。土耳其大部分人对中国不了解,有的因为中土两国在国际关系上的立场分歧,对中国有偏见,甚至认为汉语言教学有文化入侵之嫌。这可能是汉丹教授采取拖延策略的真正原因。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我回国了,这个项目最终流产。五年之后,2016年6月,汉丹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在此期间,我陪她逛街、请她吃饭,她跟我聊了很多。她第一次来中国,对中国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她亲眼看到了现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也为土耳其社会向宗教化逆转而忧心忡忡。不过,她已经卸任,不再是院长。她回国不久之后,土耳其发生政变,汉丹教授在我们微信朋友圈中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新闻推荐
本文首发微信号:镜像娱乐(ID:jingxiangyule)2018年11月,腾讯短视频创作联盟正式启动第一期招募,面向全国招募100位优秀的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