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岩波书店:把知识快递给大众

齐鲁晚报 2019-01-19 05:30 大字

本报记者曲鹏

日本出版人岩波茂雄去世70多年后,他所创立的岩波书店依然在日本出版界昂首挺立,恪守着岩波“低处高思”、做“文化快递人”的嘱托。此前国内的学术出版社零散地引进过一些岩波书店出版的书,近日,新经典文化将“岩波新书精选”作为系列出版,把从书斋和研究室中解放出来的知识,呈献给中国读者。

大江健三郎从岩波文库中读到鲁迅

1913年,先后当过教育杂志编辑和女校教师的农家子弟岩波茂雄,在他32岁时立志做一名独立经营生活的商人,变卖了祖上田产,经营起一家旧书店。因讨厌虚伪和讨价还价,他坚持将旧书按标价出售,不被客人理解——旧书哪有不让价的道理?尽管销售额极低,但时间久了,这种按标价出售的销售理念竟奇迹般在旧书商中普及。

开旧书店不到一年,对出版业有了详细了解之后,岩波茂雄便开始了出版事业。他得到了大作家夏目漱石的青睐,与他共同出版了《心》。名不见经传的岩波书店从此一战成名。书店又陆续发行了芥川龙之介、伊藤佐千夫、永井荷风、志贺直哉等知名作家的一系列个人全集,于是以夏目漱石为中心的作家都成了岩波书店的作者。夏目漱石去世后,《漱石全集》成为“镇店之宝”,在岩波茂雄生前就曾出版过五次。

除文学外,岩波书店的另一大特色是哲学类书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学学习哲学的经历使岩波茂雄认识到,思想界的混乱来自于“哲学的贫乏”,因此迈开了作为哲学书肆的脚步,开创了日本读书界的哲学潮。凭借着他个人的眼光和在学界众多好友的帮助,编辑出版的《哲学丛书》不断重印,给日本的思想界尤其是年轻学生带来了很大影响,也给书店带来了丰厚利润。

上世纪20年代,日本经济萧条,有出版社为了生存,孤注一掷推出了廉价的文学全集丛书系列,竟获成功。这套丛书在岩波茂雄眼里是“粗制滥造”,他决心打造一套“小开本、低价格、高质量、收录古今东西之经典”的丛书。1927年,“岩波文库”正式推出,成为近代日本文化史上的一桩盛事,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在内容、设计和印刷质量上均有保障的平民丛书。岩波文库以德国古典名著丛书“雷克拉姆世界文库”的形式为蓝本,将原本10日元一册的图书以每册1日元的袖珍装订本出售,旨在向大众普及经典文化名著。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一本岩波文库本《鲁迅选集》使他开始读鲁迅,日本诗人井上靖晚年则这样回忆:“从父母处的岩波文库,我得到了优美的东西、严肃的东西、激动人心的东西,乃至一切生活的根源。”

当读者给岩波茂雄写信说:“我要把一生的修养托付于岩波文库”时,他非常感动,第一次感到“开书店太好了”。

不仅是为了不辜负读者的敬意与期望,岩波茂雄一直认为古典的普及程度能直接显示出一国的文化水平,因而严加甄选内容,只出版自己请求对方出版的书,不出版对方请求出版的书。不仅如此,他对岩波文库使用的纸张也特别用心。文库使用的是岩波茂雄向造纸公司发出订单特别制作的名为“别口金鸢”的纸,而且不允许造纸公司将这种纸卖给岩波书店以外的地方。

岩波文库大获成功后,其他出版社也纷纷效仿,推出开本和装帧都仿照岩波文库的文库本,后来干脆把廉价的小开本、平装本定名为“文库”。

在日本出版界,除了以精英文化为代表的岩波书店,还有一家以大众出版闻名的讲谈社。对于讲谈社的“读者本位”,一向重视作者、不向读者献媚的岩波茂雄曾表示过反对。岩波茂雄一直把书籍本身的价值和它对社会产生的效果放在第一位,而将能赚到多少钱放在第二位。诚实经营的理念再一次发挥效用,不仅读者追捧“岩波”品牌,很多学者也纷纷以在岩波书店出书为荣,岩波书店因此奠定了在日本知识人心中崇高的地位。

启蒙不能脱离生活

岩波茂雄崇敬孙中山,他在书店自己的居室里悬挂着孙中山的大幅肖像;对有着一面之缘的鲁迅先生,他也颇为尊重。鲁迅去世后,他通过上海的书店主人内山完造捐赠鲁迅文学奖金一千日元,因此收到了许广平的感谢信。他早就有意向中国各大学图书馆赠送岩波书店出版的书籍,但因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而未能实现。“七七”事变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只身回国,岩波茂雄则担负起照顾其留在日本的三个儿子的责任,并资助他们念书至成人。

战争期间,由于物资匮乏、娱乐有限,日本读者对图书的需求反而增加,岩波书店出版的关于中国和日本的文献类书籍销量大增,“在中国打仗的士兵们的口袋和行囊中,揣着中国哲学家们的典籍,还有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的诗集”。岩波茂雄历来尊崇中国文化,极不赞成战争,甚至满腔热情地希望中日首脑能握手言和。相比于武力,他更主张提高文化水平,“应该承认古代中国对东洋文化,不,是世界文化,以及对日本文化的功绩。日本应该以这样的大度量对待中国”。

考虑到在中国有数百万的日本年轻人参战,而日本国内也在过着跟中国有关的日子,但日本人对中国却一无所知,加上对独断专行的军国主义感到不满,岩波茂雄决心用书籍的力量来抵抗日益猖獗的军国主义思潮。1938年,以企鹅丛书和鹈鹕丛书为蓝本的“岩波新书”出版,首次发行二十种,其中有一本在沈阳努力推行医疗普及的爱尔兰医师回忆录《奉天三十年》,以批判日本侵略中国。

与传承经典的岩波文库相比,“新书”相当于全新的书写内容,基本上是以启蒙、教养为内涵,由学院派的重量级学者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解说他们的专门领域,期望“脱离学究立场,摆脱古典的限制”,根据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的要求,提供有助于现代人普通修养的良书。

日本战败后,岩波茂雄作如此深刻反省:“岩波书店要传播的文化,虽然有做最前沿的工作,但却没有与生活结合,所以没有广泛普及至国民。而进入此间隙的是法西斯主义,知识分子被一般的国民孤立了,也无法生产和普及用于抵抗的武器。如果不更加努力向大众普及的话是不行的。”

岩波茂雄以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播种者》为店标,意在将“生活要朴素,情操要高尚”作为书店的精神,“如果有人进一步想到其意义是播撒文化的种子,那就更好了”。1946年,因对出版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岩波茂雄获得了日本文部省颁发的“文化勋章”,他坦言:“我只不过是作为文化的快递人,对学术界艺术界里卓绝一世的各位人士,我竟然能为他们所尊敬对待,并与各位一起受奖,觉得实在光荣而惶恐。”岩波茂雄没有自诩为文化的创造者,而自认为文化的传递者,对优秀学术和艺术充满敬意,赢得了出版界同仁的敬佩。

两个月后,这位“文化的快递人”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他的出版理念却被后人继续传递下去。

1947年,抱着对中国文化的感激之情,岩波书店遵照岩波茂雄的遗嘱,开启了对华赠书计划,向中国高校及国家图书馆捐赠岩波书店当年的全部出版物,数十年不辍。

一流作者享有一流服务

尊重作者的传统,在岩波书店延承至今。岩波茂雄的女婿小林勇在做编辑时,到作者家等稿子一直到深夜,因为没有电车返回,只得半夜里“裹着庭院的落叶打盹”。对一流作者要待以一流菜品,“吃日本菜时,会以一尾完整的鲷鱼来招待”。编辑为作者服务的内容还包括——为某位教授去买内裤的橡皮筋。大冢信一入职岩波书店后,与学者山口昌男交往甚密,曾经一段时间,山口每天早上八点就打电话去他家,讲自己昨天做了什么,今天要做什么。展览、戏剧、演奏会两人一定结伴,会议、社交也经常重合,“不问昼夜,只要有空,我们就到啤酒厅或酒馆喝酒聊天”。这种友情关系成为岩波书店与作者关系的枝干,使书店枝繁叶茂,不断地将优秀出版物输送到社会,日本知识界持续上百年的接力,最终培养起的是一代代“有教养”的日本人。

“在岩波茂雄的出版事业中,有两件值得大书特书的革新创造,那就是秉持‘知识属于大众’这一强烈信念,精选古今东西的古典,轻便、廉价的‘文库’形式;以及旨在响应现代的课题和要求、同样轻便的‘新书’形式,并以这两种形式将众多的书籍送到日本民众的手中。时至今日,在日本的出版界,这两种书籍形式仍为很多出版社所采用。”前岩波书店社长冈本厚对前辈的贡献充满崇敬之情。

如今,走过80年历史的“岩波新书”,继续把岩波茂雄学术当代化与普及化的理想发扬光大,将当代学术与思想即时呈现,以每月五种的规模出版,目前已有3200余种。“岩波新书”主编永沼浩一说,“日本有一个词叫‘修养新书’,这也可以说是‘岩波新书’的代名词。读者可以在书中养性修身,进而构筑起一个美好的社会和世界,这便是‘岩波新书’的目标。不止步于获取知识,而是将获取的知识和自我的生活、生命相连。”

在岩波书店的官方网站上,3000多本“岩波新书”被划分在不同的学科目录下:除了文史哲外,还有经济、自然科学、环境、社会、教育、心理、现代世界、情报、媒体、福利医疗等多个类目。现任岩波书店总编辑马场公彦表示,“‘岩波新书’的主要目的是在这些领域解决相应的现代问题。”新经典引进的第一批“岩波新书精选”中,有两本涉及当代社会问题,《过劳社会》从全球化、信息技术、消费社会、管制放松等角度,分析了日本上班族“过劳”背后的社会动向,指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介绍了荷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为解决“过劳”现象而作出的尝试;《格差社会》讲的是日本今天的阶层固化,日本经济学学会会长用翔实的数据揭示了一直不受重视的年轻人失业、女性贫困、老年人无依无靠等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

新闻推荐

超五成受访者 酒瓶上印失踪儿童信息多些无妨

1月15日,重庆某酒厂制作了11万余瓶定制小酒,将走失儿童信息印在外包装上,此举一出便引来了网友的广泛讨论,该酒厂也被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