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花如解语还多事 石不能言最可人 方寸金石 气象万千

达州日报 2019-01-18 09:40 大字

张颖正在雕刻

篆刻起源于殷商时代,最先是在龟甲兽骨上刻文刻画,后发展成一门刀刻艺术,多用于印章,后因印章字体多为篆体,故称之为篆刻。篆刻不仅是书法、绘画作品的“点睛之笔”,还和书法并称为中国“文字艺术”的双璧。

对篆刻艺术情有独钟的张颖本是天津人,因找了个达州媳妇,如今在南城和平巷口经营一家茶楼。他在茶楼旁打造了一间会客室,布置得十分雅致古朴,造型奇特的石头、自制小草盆景,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放映机、收音机等物件,常常是好友相聚时赏玩的佳品。

砖头上练出来的篆刻师

“书法作品需要有一枚印章,才是一件完整的作品。我14岁开始自学书法,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根本没闲钱买印章,所以就开始自学刻章。”1987年,上中专的张颖开始摸索着自学篆刻,由于刻印章的石料难寻,他最开始是在橡皮擦上练习雕刻。

有一次学校举办一个活动,要求交一幅书法作品,张颖写了一幅字,就差一枚印章。于是托同学从市里找来一枚青田石,照着铜戒指上自己的名字上刻了一枚印章,这使得张颖非常有成就感,对刻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一次张颖发现父亲带回来的报纸上有篆刻的图片,他就照着报纸上的图片学习,父亲发现儿子的篆刻兴趣后,便每次把报纸从单位带回家,张颖把有篆刻图片的报纸做成剪报,模仿着雕刻这些图案。

“印章要刻反字,和多年的书写习惯不同,刚开始很不习惯。篆体字资料稀缺,学校又没有电脑,自学非常不容易。”由于没钱买印床,张颖就用手拿着石头雕刻,由于力度掌握不好,经常将手划破。爱好面对,困难反而成为了一种动力。张颖经常到一些古籍书店翻阅篆体书籍,遇到心仪的书便会用奖学金买下来,空闲之余便在石头上、砖头上练习雕刻。就这样过了几年之后,张颖的篆刻手法越来越熟练,开始投稿自己的篆刻作品,并陆续参加一些比赛。

1997年,张颖的篆刻作品入选首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2001年,他的作品《篆刻》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华北电力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同年,张颖的篆刻作品编入由香港华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篆刻艺术大观》一书并荣获优秀奖。除了为著名现代彩墨艺术家和理论家翰墨、书法家卢银明刻过印章,一些印章还被赠送给日本、美国等外国友人。

方寸之间显“天地”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印章除了雕刻技术外,印章石也是关键,除了传统的寿山、青田、昌化、巴林四大名石外,随着时代的进步,还衍生出许多新的材料。张颖就尝试过在竹根、金丝楠木、陶瓷、水晶、玉石、泥巴、砖头上刻印章。

“你看这个印章的材料就是一块砖头,这是我家之前装修的时候,我从废弃材料中捡的。”记者在张颖的案台上看到一枚用砖头刻的印章,印章周围凹凸不平、呈不规则图形,四周染上银色的涂料,正面刻有篆体“道法自然”四个字,如果不细看,很难相信这是一块用砖头刻出来的印章。

在张颖的展示柜中,记者看到他花一年多时间完成的篆刻“三十六计”。“这些是用巴林石刻的,比较成套的印章希望在以后能有一定文化价值。”

篆刻成型于金石,方寸之间、万千气象,其布局结构、章法线条,运用虚实、挪让、屈伸、呼应等艺术处理,给人以精神上无限的艺术享受。张颖向记者介绍,他最常用的篆刻刀法是冲、切结合,要大胆用刀、小心收拾,而且篆刻不能求快,如果速度太快,刻出来的印章印迹就会模糊,不浑厚。如今自己在雕刻上花费的时间不太长,反而在设计这一步花费时间颇多,因为一方小小的印石,代表的可是一方天地。

□本报记者 罗天琪 文/图

新闻推荐

2019我心飞翔

□于云福挥手告别深秋的金黄掬一抔柔柔的月光映照着2018我热血沸腾的心房举手致意初冬的明亮披一身银色的盛装放飞着心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