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一棵种在人心里的树

陕西日报 2019-01-18 07:01 大字

杨宏兰

我又一次站在这棵树前。

树高24.6米,树围约5米,三个成年人伸开双臂才能合抱一圈。

这是一棵普通的泡桐树。

这又是一棵极不普通的树,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焦桐。

55年,半个多世纪。即便是自己的亲人,离去这么长时间,伤疤早已愈合,记忆也已风干。但在河南兰考,焦裕禄这个名字依然被大家含泪念叨着,人们把焦裕禄当年栽下的这棵泡桐树亲切地称为“焦桐”!

上学的时候,我就学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课文。知道一个年轻的叫焦裕禄的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战胜三大自然灾害,最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工作后,我更是把这篇长篇通讯当作写新闻人物的范本仔细研读,感动之余还是觉得那是打了时代烙印的先进人物。焦裕禄的形象是平面的,及至我与他有了同样的职务,有幸两次到焦裕禄干部学院学习,听着他的女儿、同事、老乡和学院老师的诉说,一个有情有义、忠诚担当的焦裕禄形象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真实。

20世纪60年代初的兰考饱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的侵袭,亩产只有42斤,成群结队的群众外出要饭,兰考因逃荒要饭闻名全国,提起到兰考任职,干部都以各种理由推辞。时任开封地委书记的张申想到了焦裕禄,与他一谈,焦裕禄没有二话,欣然前往。50年后,年逾九旬的老人对焦裕绿的二女儿说:“我一生做了一件好事,就是把焦裕禄派到兰考,为党培养了一个好干部。做了一件坏事,就是把你爸派到兰考。如果当时我知道他有那么重的肝病,是万万不会派他去的,说不定他也能和我一样活到现在啊!”一语未完,老泪纵横。与不愿去兰考任职的,去了干不了几天就要走的干部相比,焦裕禄“感谢组织把我派到最艰苦的地方……不改变兰考的面貌决不离开”的表态就是那样的不易和珍贵!

在《焦裕禄》电影和长篇通讯中都有这样的情节:焦裕禄刚到兰考不久,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叫齐县委一班人开常委会,地点是兰考火车站。那里满是人,满是准备扒火车逃荒的男女老少,他走在群众中间,一个劲儿说:“对不起,我们没把工作做好。”当年就在人群中的韩村的姚大爷给我们说起往事,说他们当时还以为这些人是劝阻他们不要出去要饭、嫌给兰考丢人的干部,谁知焦书记拉着他们的手却说“路上注意安全”,他至今还清楚地记着焦书记那难过愧疚的眼神。常委会开了一宿,火车站的“劝阻办”改成了“除三害办公室”,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吹响了“除三害”的号角。

固风沙,要栽树。栽什么树?焦裕禄来到兰考的第四天,就到城关公社老韩陵大队查看灾情。从几位老农的口中,他听到一句谚语:兰考三件宝,泡桐、花生和大枣。不几天,他又来到老韩陵,当天晚上就住在大队的牛棚里。70多岁的饲养员肖位芬是当地的能人,在满是牛粪味的饲养室里,他打开了话匣子,“沙土窝里能种泡桐树,它挡风压沙,长得快!”又经过多次深入的调研,兰考县委做出了栽种以泡桐为主的生态防护林的决定。如今,兰考泡桐成了做乐器的好材料。干部学院的老师自豪地说:现在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乐器面板来自兰考,焦书记给我们栽下的是“绿色银行”。

定下树种,如何栽活也是一个问题。焦裕禄把目光放在了大学生技术员朱礼楚身上。小朱是江西赣州人,从鱼米之乡来到风沙肆虐、三害严重的兰考,生活很不习惯,一度想离开兰考,焦裕禄就经常和他聊天拉家常。有一次焦裕禄的妻子蒸了一碗米饭,焦裕禄欣喜地问从哪儿弄的?当他得知妻子好不容易弄了半袋米,让他补身体时,焦裕禄说:“这米咱不能吃了,送给小朱。”与其说半袋米留住一个人才,不如说是焦裕禄的真情感动了朱礼楚。焦守云在回忆起这件事时说,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做人讲感情,做事讲担当”的人。朱礼楚终究没回他的鱼米之乡,在兰考待了一辈子,他说:“来到兰考,我后悔;留在兰考,我不后悔!”

2014年3月,贵州省县委书记班到焦裕禄干部学院学习,在拜谒焦裕禄烈士陵园时,发现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墓边长凳上掉泪,几经询问,才知道大爷原来是和焦裕禄一起栽泡桐的生产队长。在讲述与焦书记的点点滴滴后,老人流着泪说出一句话:“你们一定要对老百姓好!”县委书记们感慨地说:“原来我们费尽周折要‘取经’领悟的不是繁复深奥的理论,而是出自在焦裕禄纪念园里偶遇的一位兰考老人大道至简的话!”

“一定要对老百姓好!”我曾经对电影和报道中焦裕禄风雪天到盲人“五保户”家中说“娘,我是您儿子”的情节充满了质疑,觉得不真实。焦守云在讲课中给我们答了疑:父亲是山东人,那里的人把年老的人叫大娘叫娘都是平常事。电影里的情节确实不是杜撰,他们经常见父亲这样叫人。

正是这样实实在在为百姓好,焦裕禄才不准儿子看“白戏”,并由此制定《领导干部十不准》;正是真正把百姓当娘亲,焦裕禄要求干部雨雪天不能在办公室烤火,要到老百姓家里走访,去了不许喝开水,群众缺柴少水;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怀,焦裕禄才让通讯干事刘俊生“不要给我拍照,拍我一点用处都没有,要多给群众照,你一端起相机,群众干活多卖力!”焦裕禄在兰考仅仅留下四张照片,还都是刘俊生偷拍的。

焦裕禄从离开工作岗位到去世只有20天时间。站在被他用硬物顶了一个大窟窿的那把著名的藤椅前,你的眼眶会不由得温润,你才能真正体味这个铮铮铁汉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坚持工作的。就连最后医护人员要给他打吗啡止痛,他都说:“那药贵,给有用的人吧!”还发明了用烟头烫皮肤的“转移疗法”,更是在知道了一服中药要30块钱时,坚决不吃,“兰考穷,这么贵的药你们咋敢给我吃?!”

没有什么可以留住历史,但人心可以。

寒来暑往,日升日落,这棵泡桐树下总有一个老人在扫落叶、培土浇水,他叫魏善民,就是居住在离焦桐不远处的一个普通农民。面对采访的记者,老人说:“焦书记是好人呐,俺想他啊!俺照看这树几十年了,都成习惯了,一天不扫就觉得缺点啥,以后俺扫不动了,俺就把它交给儿子,让他继续把焦桐照看好!”

还有比这更深的感情吗?

工作中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在扶贫过程中我们给群众干了那么多好事实事,群众满意度为啥总提不高?站在焦桐前,我们深深反思:我们可曾从灵魂深处把群众当爹娘?可曾把百姓最急、最盼的事解决好?可曾时时处处想着百姓,风雪夜里肯为百姓送棉衣?如果像焦裕禄那样掏心窝子对老百姓好,老百姓会不领情吗?

在我走上这个岗位时,一位老人送给我一句话:“时空无限百姓为天,宦海行舟民意作帆。”我把它挂在办公室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督促着自己成为一个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的人。

时已深冬,焦桐叶在寒风中“沙沙”作响,飘然落下,焦桐正前方,就是焦裕禄干部学院,一批提着学习包的干部又向焦桐走来,仰望焦桐,我们看到的是差距,看到的是责任,看到的更是使命。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我捡起一片焦桐叶夹在笔记本里,焦桐无语,焦桐有魂,这棵长在人心里的树愈发根深叶茂!

新闻推荐

推动国内外考试对接实现“量同衡” 中国英语语言能力标准将与国际接轨

本报讯(记者于忠宁)1月15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联合发布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雅思、普思考试对接研究结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