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黄文建:“我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广安日报 2019-01-18 01:56 大字

□邻水记者站 孔虹 曾涛

“文建,又来看苗子了呀,菜苗长得很好哦。”1月14日,在黎家乡搭界寺村残疾人扶贫创业园里,在园区务工的贫困村民王友弟热情地和前来查看菜苗生长情况的黄文建打招呼。

王友弟是当地村民,因为肢体四级残疾,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直到2013年,黄文建回乡创业成立“文唏果蔬专业合作社”,并建起残疾人扶贫创业园,优先聘用残疾人和贫困户到园区务工,王友弟才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年有2万多元收入。而与王友弟一样在园区务工,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贫困乡亲还有50多人。

“对于目前的收入,我们很是满意,也很感激黄文建。”每当听到乡亲们发自肺腑的话语,黄文建总是憨厚地笑着答道,“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的梦想。”

难忘乡情 弃高薪回乡创业

今年33岁的黄文建,大学毕业工作不久,他便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当上了一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年薪20余万元,不仅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还陆续开设了3家品牌服装专卖店。然而,当很多人都看好黄文建的未来发展时,他却毅然选择回乡创业。

“2013年5月辞职,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黄文建说,这些年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而让他下定决心将这个愿望变为现实的是乡亲们带给他的感动。

2008年底,黄文建不小心摔伤了左手臂,由于没有引起重视,造成左手关节坏死。不久后,他回到老家养伤,在养伤的4个月里,乡亲们纷纷前来看望,嘘寒问暖,还为他送来土鸡、土鸡蛋。

伤愈之后,黄文建开始跑市场、学技术、积累经验……2013年,黄文建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辞去了科技公司总经理一职,回到家乡,着手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第一步是土地流转。要说服依靠土地为生的乡亲流转土地,谈何容易?有一个村民,黄文建花了3个多月时间才说服。尽管协调土地非常困难,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一有空闲,他就到乡亲家里做工作,甚至自费带领一部分乡亲外出参观别的园区,给他们讲发展前景。

黄文建的诚恳最终感动了乡亲,以每亩每年550元的价格流转了400余亩土地用于发展现代农业,成立“文唏果蔬专业合作社”,并建起残疾人扶贫创业园。

不忘初心 带领乡亲致富

2014年9月13日,就在黄文建的园区发展到已有一定规模时,一场洪水给了他致命一击,整个园区被淹没了一大半,很多成熟了即将采摘出售的瓜果和蔬菜全都烂在了地里。面对困难,黄文建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为了不让乡亲失望,他先后变卖了房产,转让了与朋友合伙开设的装修公司的股份,筹集资金带领乡亲开展生产自救。

经过几年的发展,黄文建的坚持与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如今,园区面积扩大到700亩,种植茄子、四季豆、豇豆等20多种绿色无公害蔬菜,这些蔬菜主要销往重庆的大型市场及邻水的各大超市,每年能实现利润70余万元。

随着园区逐步发展壮大,黄文建开始更多地思考怎样才能在村民与园区之间建立更广泛的利益联结。

2015年1月,为了让村民更有赚头,黄文建将园区一分为二。搭界寺村这一部分维持不变,在光滑顶村,则由园区提供土地及耕作所需配套物资,产值按照园区40%、参与农户60%的比例进行分配。此举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

后来,黄文建又通过众筹、土地入股等模式,让村民共同参与园区发展,通过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解决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许多问题,从而达到增加产业附加值的效果。

现在,合作社由最初黄文建带动的23名残疾人、112名农民,发展到现有成员450人、农民社员450人,人均年劳务收入达1万元左右,合作社社员年均分红达6000元以上,村民实现了由就业到创业的转变。

为了让乡亲们成为有技术的新型农民,黄文建和西南大学培训基地进行了对接,每年挑选10名工人去培训,培训期间的费用全部由他承担。已经参加过培训的村民吴金花说,“通过培训,掌握了不少新技术,回来后还涨了工资。”

2017年2月7日,黄文建当选为搭界寺村村党支部书记。他更感肩上责任重大,他深知,脱贫任务还未完成,致富道路还很漫长。在黄文建看来,单一的产业会严重束缚发展,必须多元化发展,走农旅结合的道路。这是黄文建结合村情实际,找到的脱贫奔康路径。

目前,园区规划了占地约4500亩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一期发展生态农业、二期发展生态养殖业、三期发展生态果园、四期将以生态水上游乐为主。“通过走农旅融合的路子,最终让乡亲们都走上致富路。”黄文建说。

新闻推荐

新“年货时代” 老年人热衷赶大集 年轻人更爱宅着买

春节转眼就到,你家年货备齐了吗?你会从哪里买年货呢?近日,华商报记者在对部分市民开展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年轻人是线上年货节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