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昔日“穷寨子”变身“菜园子”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1-16 05:49 大字

□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肖艳

“你到菜场一问 ‘骑龙葱’,摊贩都晓得!”讲出这句“大话”时,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村民汪福华脸上满是笑容。

汪福华的底气足是因为全村的八千亩香葱基地,已占据了贵阳香葱市场的半壁江山。

站在田坎上,群山之间的一片坝地里,绿油油的香葱长势喜人。汪福华顺手揪起一把介绍:“我们的葱皮厚、香度浓、葱白部分长,很受客商欢迎,都是直接开着大车来拖嘞!”

说话间,在清洗池边,一对夫妻正忙着洗葱、打捆、装车。汪福华说,自己成为香葱种植大户是近几年的事儿,有70亩是种在邻村,因为起步时本村早就无地可租了。

原来,从上世纪90年代起,村里就开始了种植探索,那时主要考虑到一个“特殊情况”:在当地一座海拔1500多米的老鸦山上,有个苗寨住着23户人家、109人,但那里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长期制约发展。

“为了解决口粮问题,政府很重视,但如果要实现水、电、路‘三通’,一算下来,要花两三百万。”周忠超是当时的村主任,他说,这笔费用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后来,花溪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出资49万元在山下新建家园,起名罗依新寨,如今叫骑龙村一组。

“起初花了很大工夫,老百姓故土难离,不愿搬。”周忠超回忆,除了反复做思想工作,当地还充分尊重村民原来的生活习惯,给每家修好了砖木结构瓦房,并统一在屋后配套修建猪牛圈。为了让搬出来的村民稳得住、能融入,村里发展起香葱产业。

1995年的一天,老鸦山的所有人,收拾好东西,依依不舍,同过去告别,今年55岁的罗国民就是其中之一。在他印象中,以前山上有9户住的是茅草房,他家情况稍好一些,是木房,但6口人一起住还是有些拥挤。搬家那一天,他背着小儿子,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

下山之后,政府鼓励村民开荒种地,罗国民一口气干了10亩,全部种上香葱。“好的时候,可以卖到一块多一斤,那时外出打工,一天也才挣5块钱。”罗国民说,靠着勤劳,他养育3个儿子,如今都成家了,最近儿子们还回来帮他在老屋旁边盖新房。

一转眼,23年过去。村支书刘其云说,如今罗依新寨也成了老寨子,从23户变成了34户,人口增加到180多人。

刘其云表示,香葱一年可以种两季,近段时间价格都在3元一斤,以亩产4000斤来算,一季收入一万多元。依靠这一产业,去年村里人均收入是18000元,到2020年要达到两万元,一点问题都没有。

新闻推荐

雪天里的感动

市南区实验小学六年级(3)班陈笑鲁去年冬天,我和家人一起去南京探亲。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妈妈决定去外面走走。我们一路走,一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