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职工风采录】“云端舞者”白宝军
制图 赵春青
随着338米高空上的ZSL120塔吊最后一根主梁安全落地,中建三局南方公司华润项目“春笋”的最后一台塔吊拆除完毕,项目团队在深圳湾畔创下一项新纪录。“超前复杂的设计带来极高的施工难度,但是我们攻克了。”谈及此次施工经历,项目经理白宝军十分感慨。据介绍,在华润项目期间,白宝军与团队一起攻克“春笋”施工难题70余项,荣获科技成果80余项,两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位于后海金融总部基地核心区域的华润总部大厦,宛如秀丽挺拔的春笋于深圳湾畔破土而出,整座建筑又因此被人们称为“春笋”,是深圳湾的新地标。自开工以来,最深桩锚基坑、最厚淤泥层、最大幅度筒体内收、最多楼层平面形式和最难塔尖钢构安装与塔吊拆除等诸多技术难题,无不考验着一线工匠们的智慧。而白宝军,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作为一栋超高建筑,“春笋”主体采用密柱钢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核心筒墙体分段内收及厚度变化多,最大斜墙角度为8度,内收幅度达2.1米,传统的施工平台根本无法满足施工要求。面对困难和压力,白宝军白天带领项目技术团队翻图纸、找资料,不停地推翻、求证;夜里与工程师讨论构件加工和安装问题。他们一边翻看着3D建筑模型,一边飞速展开“头脑风暴”,探讨着各种解决方案。在认真分析实际情况之后,白宝军最终决定在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创新性应用自主研发的第二代可变、微凸支点、匣套型智能控制顶升模架体系。
但是,当时华南地区还未有使用凸点顶模的先例,这项技术对白宝军团队而言,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与内陆不同,凸点顶模在“春笋”的运用面临着海风侵蚀、超强台风、强降雨等沿海极端天气的挑战。为了妥善运用这项技术,白宝军带领团队为顶模专门配备了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控顶模的位置参数、环境的风速、温度等,极大提高了顶模的防风抗台能力。“我们在设计顶模方案时,进行完整的BIM规划,对顶模方案进行模拟,使得顶模系统较传统的模架施工方法施工效率提升了约30%。”白宝军介绍说。
2014年,白宝军带领项目团队在60天的时间里,运用1154吊次,2434条焊缝,将这个庞然大物组装调试完成并投入使用。
在随后的615个日日夜夜里,华润顶模顶升73次,顺利完成使命,依靠这个“巨无霸”,项目核心筒施工实现了“三天一个结构层”的快速爬升。在白宝军的带领下,400米高的“春笋”正一天天由蓝图成长为现实,但需要解决的工程难题,也一个个扑面而来。比如,在338米的高空,如何将臂长30米、总重达58.3吨的塔吊平安、准确的放置到指定地点?
摆在技术团队面前的难题让每个人都时刻紧绷着神经:一是塔吊位置高,完全的室外人工拆除作业危险系数极大。二是塔吊重量大,相当于将近50辆小轿车挂在塔冠上。三是建筑结构特殊,“春笋”呈圆锥形结构,导致塔吊基座无法布置在建筑内侧,无法通过常规方法拆除大臂。
为安全、高效地做好拆除工作,白宝军率领项目部提前3个月开始进行拆除策划。通过采用BIM技术模拟分析和模型分析,经10多次反复论证,最终敲定塔吊及支撑系统采用组合拆除方案。“这是为了避免拆除塔吊时大臂与幕墙发生碰撞,并降低高空室外操作风险。”白宝军介绍说。
如今的“春笋”已高耸入云,俯瞰深圳湾。这座融合建筑之美和艺术之美的大厦刷新着属于我国超高层建筑的奇迹。正如白宝军所说,“新时代,建筑业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更有艰巨的困难挑战。作为一名建造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守工匠精神,守护每一座建筑成长。”
新闻推荐
1月14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乔英深入帮扶联系的汭丰镇东王村、百烟村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了党和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