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双生梦》: 鲁迅文学奖得主出“科幻”新作

来宾日报 2019-01-14 10:01 大字

《双生梦》

作者:晓航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内容简介:

毁于沙尘暴的离忧城被重建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城市,它笼罩于拥有巨大过滤系统的天罩之下,被改变的不止环境,人们搭乘着科技之舰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自我进化,一个如梦境般的新时代开始了。然而,这个新世界的缔造者却有着更宏大的野心和一个秘密计划……

在许多科幻小说中,相较于架构完整的世界、精密运作的科学原理,人性似乎总是以“故障”的方式出现,而恰是这种“故障”,会击穿严丝合缝的逻辑预设,成为故事中核心的矛盾与转折。理性与情感,总有些水火不容的味道,而这种对立在科学革命之后变得愈发激烈:科学强调客观的过程与结果,而主观的人性往往会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甚至引发伦理隐忧。比较突出的例子,便是近来热议的人工智能话题:如果说人工智能可以在围棋项目上胜过人类,还能进行自然的对话,那么科技是否能造出完美的人?如果有了完美的人,那么我们这些带有各种缺憾的自然人,又该如何自处?

曾以科幻小说《师兄的透镜》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晓航,在新作《双生梦》中便讨论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晓航不认为自己算是个“科幻作家”,工科出身而爱好文艺活动的他,认为自己只是在创作中运用了科学元素,使之成为现实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已。他笔下的世界十分真实,有市井烟火气,甚至带着几分调侃;书中人物凭借着情感与欲望在行动,有着中产阶级的压力与烦恼,而科学是故事情节的推进器,也是与人性交相呼应的背景乐。《师兄的透镜》在架构上颇有阿西莫夫短篇的风采,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围绕着一个与科学有关的秘密、一个掌握真理的天才展开,却讲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故事,并融进了对人性,尤其是科学观照下的人性的深刻思考。新作《双生梦》则有了更复杂的架构、更丰富的情节,多线交叉地描述了“模拟人生”式的科幻寓言:人们像是设计游戏一样为自己设计了“完美城市”,每个区域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一旦落户到新区域,就必须按照这一区域的规则来生活,以玩游戏的心态来面对一切。人们不仅造出了堪比真人的机器人,还能运用技术“提升”自己,成为身体机能超群的“进化人”。只要遵循既定的游戏规则,就能获得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即便一切已经编织完美,人们还是莫名地想要追求“不确定性”,会为了爱、欲望、梦想、贪婪、虚荣等情感而突破规则。

恰如“微软小冰之父”、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在《双生梦》新书发布会现场所言:“(人)其实就是规则之外的故障。”具体来说,我们称之为“人性”的部分,恰恰是科学最难以把握、规则最难以框定的“故障”。对于一位程序员来说,bug(故障)是需要修复的问题,一个没有bug的程序才能流畅跑通;可从另一方面来说,人工智能最大的困难,却又恰恰是模仿人性的故障。在发布会活动现场,面对“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吗?”这一问题时,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首席科学家宋睿华回应:不论是下棋还是诗歌创作,人工智能目前只能在很限制的具体场景下“胜过”人类,而综合人的各方面认知能力来看,人工智能与一个三岁的孩子差距还是很明显。她认为,从前科学家研究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比爱因斯坦还要聪明的“人”,但这个目标是有问题的,真正的挑战是造一个像人的“人”,也就是有着各种人性“故障”的人。

有趣的是,晓航在《双生梦》中设置了一个颇具反讽意味的情节:某位科学家和自己造出的智能机器人争论“科学是否能测量一切真理”,科学家认为“范式科学不能准确测量的都不是真理”,而她一手制造出来的机器人却用科学之外的爱、宽恕、怜悯、自由来辩论,认为人的生活中有很多科学无法进入的部分。这部小说里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在与人类长期相处之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缺点是自然人和机器人之间最大的区别,而这种“缺点”有可能恰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不可捉摸的人性,是科学原理难以限定的“故障”,也是现实世界中最为迷人的秘密。聊天时,一个意料之外的回答可能是智慧的闪光;相爱时,正是未知的情感洪流让人无法自拔。在规则所构建的世界中,“故障”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却可能是出口所在。(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老舍12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开幕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白瀛)由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的纪念老舍先生12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13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