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浦口火车站的旧时光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1-14 07:00 大字

父亲从老家来南京一个月了,由于工作忙,一直没有抽出时间陪他去转转,父亲时常抱怨城市像个鸽子笼,住着憋屈得很。于是在周末的一天,我骑自行车带着父亲,到浦口火车站去参观。这天下着小雨,烟雨朦胧,更是平添了几缕悠悠荡荡的沧桑味。

浦口火车站已有近100年历史,如今只留下空壳供世人瞻仰。马路两边是一排排低矮粗壮的法国梧桐,售票房、候车室、站前广场上巨大的石球,以及通向码头的遮雨长廊,一片肃穆宁静。我边走边侧身转头,向父亲细细讲解着这个地方的历史,浦口火车站是津浦铁路的最南端,建成的当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了,从此进入一个风波激荡的大时代。

父亲一辈子在北方小城务农,这些历史对于他来说,是新鲜如同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月台边上几个老人在下棋,我扶着父亲下车坐到他们旁边。父亲听着他们的吵闹声,突然转头对旁边的老人说,你们说话口音和我们老家很像。父亲性格和我相反,父亲外向喜多言,我内向喜静。这位老人回答说,我们祖籍都是北方,当年父辈随着津浦铁路迁移到这里,虽说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口音还是没有改变。两下里一番攀谈,得知我们老家和这位老人祖籍很近,两个人便如遇见故人一般热聊起来。其他老人也纷纷加入。

在梧桐树下,摆一个凳子,支一张小桌,泡一壶清茶,时光就这样溜走了。这些老人经年累月扎根于此,性格变得也不急不慢,无论什么事在他们眼中也是“多大事儿”。父亲坐在他们中间,看久了,倒也和谐起来。

欣慰之余,我略感无聊,走到稍远处树荫下去看石碑记载的文字,可心里仍放不下父亲,时而回头看看,父亲坐在下午三四点的阳光和梧桐下面,脸上光影半明半灭,如同荫处的植物正在慢慢枯萎。

石碑上记载着这里的不凡,一座火车站的命运和时代的变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浦口见证了太多的“历史现场”,多少血泪烽火,多少变迁轮回,都藏在浦口火车站的寂静无声里。政客、革命家、特务、实业家、军阀、学生和为生计奔忙的众生,大马路鳞次栉比的商家,大街上有挑剃头挑子的师傅,乘马车巡逻的官员,唱曲儿的民间艺人,推着独轮车卖花生水果的小贩。人间百态尽在其中,恰如一场热闹纷繁的大戏。

老人们的话题已经从火车站弥散开来,谈到各自的故乡。而我从老家考上大学后,又留在城市定居,离故乡越来越模糊,有时候模糊得只剩下个背影。父亲还在和老人聊着老家的事,望着父亲满头白发和萎靡的身材,想着在浦口火车站诞生的朱自清名篇《背影》,我的眼睛开始模糊。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也是坐火车,那年八月的太阳格外火辣,父亲扛着行李,满头大汗,此后十年间,经历诸多大事,说难不难,说易却也不易,虽未有如此大起大落,但其间跌宕变化的心情,却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朝四周看去,这里的大街小巷依然是旧时格局,望着昏黄路上悠然的行人,会有一种隔世之感。未来的某一天,当你乘轮渡过江,神思游离间,你的脑海里会不会浮现这样的场景,一对父子出了站,冲着蜂拥而来的黄包车摆摆手,走到临街茶馆的桌子前,喊道“老板来两碗大碗茶,三个大烧饼”。

新闻推荐

“遛娃神器”变伤娃利器 央视曝光这类儿童车多项检验合格率为零

近一两年来,有一种叫做“遛娃神器”的网红产品成了宝妈们追逐的爆品。然而,就是这样一款看上去让宝妈们省力无数的遛娃神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