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天使》:聚焦民间交往 讲述中美两国友谊
“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中两国的选择。如果两国人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那么误解就会消除;如果两国爆发冲突,那么对整个世界将是一场灾难。” 这句话出自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是纪录片《善良的天使》的开场白。这部由两届奥斯卡获奖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执导、金马奖获奖制片人韩轶和美国知名制片人William Mundell联合制片、以中美关系为题材的大型纪录电影计划于年后上映。
《善良的天使》导赏观摩会现场
1月10日,纪录片《善良的天使》导赏观摩会在上海影城举行,导演柯文思,制片人韩轶,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叶辛,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影视系主任邵奇出席此次观摩会。
《善良的天使》跨越四大洲拍摄,记录了那些跨越中美地理上的距离及各方面的差异、努力试图搭建中美友谊桥梁的人们的故事。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在上海教授英语和橄榄球的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士兵、远赴美国帮助当地学生学习算术的中国珠算老师、自掏腰包在艾奥瓦州建立“中美友谊屋”的中国企业家等人的故事,用智慧、包容和前瞻性的思维来探讨中美关系的未来。
《善良的天使》海报
冲破固有思维,以普通人视角客观讲述中美关系
宏大叙事主题的纪录片并不好拍,倘若没有一个好的切点,很可能会给人枯燥乏味之感,但是柯文思避开了现有的中美矛盾交织点,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一种温暖的叙述方式客观呈现了中美关系。
早在1981年,柯文思就来过中国。当时美国广播公司对于新中国成立30年来的发展十分好奇,很想要拍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柯文思被选作导演来中国调研,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被搁置了。因而,当美方制片人找到柯文思拍现在这部纪录片时,他欣然接受了。在柯文思看来,“很多人对于中国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但其实中国已经走向世界了。”
柯文思
在没看电影之前,特邀嘉宾邵奇对这部片90分钟的纪录片抱有一丝担忧,“在没看影片之前,我就知道这影片的观点一定是好的,中美关系一定要好,并且永远要好。但是我不知道这部影片要如何呈现出来,毕竟主题非常宏大。”
看完之后,邵奇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电影,“角度非常好,非常低,低到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状态,并能以情贯穿其中。这部片子高潮的地方都是情之所至的地方,让人感受到普通生活中的宏大主题。”特邀嘉宾叶辛也有同感,“我觉得从当前的中美关系来看,这是一部非常及时的纪录片,选择的角度非常好。”
邵奇叶辛
说到“情”,韩轶也坦言这部片子的难点在于剪辑情感,“素材都有了,如何把它有情感的连接起来,我们的剪辑师也很重要,他的长处就是剪辑情感,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片子会有欢笑和泪点。”
纪录片的魅力在于总会有意外惊喜
很多人认为和中美关系挂钩的纪录片一定是政论片。就像韩轶说的,“不管怎么拍,都会有政治因素在里面。这里要感谢导演,他真的是一位伟大的导演,他一直都知道观众想要的是什么。”因而一开始制作团队就希望从人文角度做这样一部纪录片。在角色的选取上也遵循两个要点,中美人物都要涉及 ,并且人物故事感人。
据韩轶介绍,影片中很多角色都是在拍摄之前就筛选好的,但也有例外,“比如其中的橄榄球教练,橄榄球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美国符号,因而符合我们的第一条要点。于是我们找了一个在上海教橄榄球的美国人,这个美国人又给我们介绍了一个人,就是现在影片中的教练,当时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把他的中国老婆带来了,接着我们聊天的时候发现这位美国教练的故事非常多。渐渐就把一开始找的那个人忽略了。包括影片最后他们夫妻俩去老家上坟的镜头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其实纪录片是否精彩和被拍摄者也有大的关系,当他完全信任你的时候,他的情感流露就会非常自然。”在韩轶看来,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让整部电影更加的饱满。
韩轶
用打动人心的故事讲述中国变化
柯文思的最初想法是预计18个月拍完这部影片,但最后从拍摄到成片的过程花了整整5年,对此,柯文思自己也坦言没想到,“当我们开始调研寻找人物、故事、拍摄地点的时候,发现一年半不够。因为我没有意识到,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已然是一个世界大国。因而想要讲好中国故事,不可避免的要去到非洲、欧洲等国,因而战线越来越长。”
在拍摄的过程中,柯文思和他的团队渐渐发现中国人对美国人的了解要远远高于普通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柯文思将这归功于美国强大的文化输出,“它的音乐、电影、电视剧、新闻和文学太强了,当然,它的国力也很强,这提升了世界对美国的认知程度。”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等,导致美国对中国产生了很多误解。过去中国关于此类宏大主题的纪录片太流于表面的数据成绩,或许换一角度讲述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其他国家对我们的误解会少很多。
新闻推荐
《经济参考报》1月11日刊发题为《减负基调不变个税扣除多项细则正完善》的报道。文章称,伴随今年1月1日起个税专项附加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