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单向的世界 放大的问题

半岛都市报 2019-01-04 02:13 大字

冯骥才新作《单筒望远镜》在中西文化冲突中重新反思历史

半岛记者刘鸿亚

世界博大,多种文化共存。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东西方文化安分守己地在自己的领地中生根发芽。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打破了这种稳定的内在平衡。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贸易、殖民、战争接踵而来,将原本独立的大陆与文化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中西最初接触之时,彼此文化的陌生、误读、猜疑、隔阂乃至冲突都在所难免;而在殖民时代,曾恶性地夸张了它,甚至将其化为悲剧。历史存在的意义是不断把它拿来重新洞悉一番,从中获得一点未来所需的文明的启示。”冯骥才这样概述自己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反思,而这种反思也呈现在他的最新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中。

《单筒望远镜》讲述了一段跨国恋情,沉醉于悲怆的历史河流中。古朴精致的语言,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一百多年前的天津风貌和中西冲撞的惨烈跃然纸上。单筒望远镜成为文化对视的绝妙象征:世界是单向的,文化是放大的,现实就在眼前,却遥远得不可思议。这部近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呈现穿越历史文化时空的厚重面貌,也书写了冯骥才对历史人性的透彻思考。

创作历程:

从未离开文学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冯骥才既是整个新时期文学发展变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这个时期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活动家之一。他不仅承接了老一辈作家对文学精神的守望,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创新之路,(在80年代中后期形成自己的两路创作,一是现实主义文本写作,一是用历史关照现实的意象型小说写作。)同时,他又平静地守望着1985年后出现的那群最能表现80年代五光十色、光怪陆离,最能体现时代不安与活跃、兴奋与躁动的作家们,在与文坛的若即若离中完成着自己。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抢救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化、民间文化遗产,但他一直未离开文学领域。从文学的凌汛期到新时期文学开创,再到投入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冯骥才从不是文学的旁观者,也始终没有离开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场。这种立场不仅是思想的立场,而且还带着一份浓厚的情感,一份责任与担当。

1966年至今五十多年,冯骥才将个人的文化史记录在他的纪实散文作品“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系列中。这一系列包括《冰河:1967-1977》(《无路可逃》)、《凌汛:1977-1979》、《激流中:1979-1988》、《漩涡里:1990-2013》,每一部都记录了中国文学文化变幻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冯骥才的文学作品具有中国味道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人民性,这让他的作品不仅受到业界作家、文学评论家的认可,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2018年,他的《俗世奇人》(足本)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再一次获得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领域的最高奖项,这不是冯骥才第一次在小说界折桂,他的《雕花烟斗》《啊!》《神鞭》都曾获得鲁奖的前身——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2018年年底,《单筒望远镜》的出版,既是他为广大读者带来的文学盛宴,也是他以长篇小说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回馈。

创作起源:

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

十九世纪,天津是东西方文化最早冲突的地方之一。1862年之后天津建英、法租界,外国人进来后,开始和中国人有最早的接触。在这片土地上,东西方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交流和冲突越来越多。

“我在天津,历史上它地处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有趣的是那个时代天津城市空间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老城,一个租界。因此这个城市的历史、城市形态、生活文化,与中国其他任何城市都不同。”冯骥才表示,这是他写这部小说时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那段时期的材料,冯骥才看得非常多,从《义和拳》到《神灯前传》,他一直试图通过挖掘历史来反思民族心理文化。

《单筒望远镜》写作,起源于冯骥才对上个世纪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也延续了他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在那个时代,世界的联系是单向的、不可理解的,就像隔着单筒望远镜一般,彼此窥探,却又充满距离感。“正如男人眼中的女人,不是女人眼中的女人;女人眼中的男人,也不是男人眼中的男人。中国人眼中的西方人,不是西方人眼中的西方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人。”那个时候的世界没有沟通,中西方相互不理解。在最早的中西冲突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悲剧式的问题,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主义,也有文化的冲突。《单筒望远镜》则将这些问题的思考写在了里面。

在中西文化冲突最激烈的时刻,爱情能否超越国界?在前所未有的历史变局中,灾难因何而起?这样的文化景观下,人性会遭遇怎样的炼试?《单筒望远镜》以一段跨文化的恋情坠入历史灾难的故事,抒写一百多年前普通人所经历的灵魂深处的痛苦,探究中西文化沟通的困局,探寻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边界。

《单筒望远镜》延续了冯骥才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品质,也尽显他描摹生活的扎实功底,小说以独特的津味,将斑驳的历史再次拉入人们的记忆中,还原一百多年前天津人、普通民众的精神性格,在种种社会矛盾下,在小人物的爱恨情仇与心灵历程中,演绎着中西文化历史碰撞下的时代悲剧与人物命运沉浮。

创作风格:

再续“怪世奇谈”

《单筒望远镜》是继《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之后的“怪世奇谈”四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酝酿时间最长的一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单筒望远镜》的写作计划已频繁出现在冯骥才的各种访谈中,由于他被卷入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这部书的写作也被搁置。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沉淀,《单筒望远镜》终于在漩涡之后以更成熟的面貌浮出水面。

《神鞭》通过一根辫子反省当时文化的劣根性,《三寸金莲》针砭了封建文化的顽固性及其束缚力,《阴阳八卦》剖析思辨了中国文化的认知方式及其负面,《单筒望远镜》则从中西文化碰撞的冷峻现实中,揭示了因为接触障碍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双方彼此认知都产生了许多错觉。单筒望远镜,是莎娜和欧阳觉彼此提供给对方的一个窗口,未知带来的激情将他们双方引向一条单向路,在他们的背后是中西双方单向认知带来的隔阂、误读、冲突,而炮火最终碾压了一切,爱情也毁灭在那个悲剧时代。

冯骥才凭借其独特的非凡的艺术才质,对天津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群体人格做出了多维度全景式的直观呈现。在《单筒望远镜》中,将前三部作品中所写的当时文化的劣根性、中国文化的自我束缚、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进一步深化,将中西文化碰撞的反思、对人性国民性的反省推进到了更深处。《单筒望远镜》中,还插入了冯骥才为这部小说搜集了几十年的反映当时历史图景的照片。这些照片作为历史的镜像,为小说中的时代做了全景式注解。通过那些神奇的照片,读者将会进入到一个神奇的时代。

新闻推荐

朱梅邨《山雨欲来图》清远空蒙

□江苏太仓陈卫卫近几年来,国画大师朱梅邨的作品受到众多收藏家青睐,在各大拍卖会上的价格也是扶摇直上。朱梅邨(1911—19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