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四十载中国人圆了“汽车梦”
改革开放四十年,无论是中国的汽车工业还是百姓们的用车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的东风让中国的汽车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巨变,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更让汽车从人们眼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变成了今天平常百姓家的出行代步工具。截至2018年9月份,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35亿辆、连续九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买车,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产业加速引进合资让轿车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把时间的轴线拉回到40年前——对外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中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我国的汽车人们一方面震惊于自身和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大落差;一方面踌躇满志,摩拳擦掌着筹备属于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
“一开始,我国本打算自主开发轿车产业。但是世界汽车工业早在19世纪末期就已经诞生,几十年的技术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赶上,在走了不少弯路后,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寻求合资之路,以求弥补技术和资金的差距”。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副董事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汽车工业改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胡信民这样回忆。“改革开放的到来,让中国的汽车产业开始能够对外引进技术和资金,让中国汽车看到了快速赶上世界汽车工业的可能。”
现年91岁的大众集团前董事长,卡尔·哈恩博士是当年促成中国汽车工业和大众汽车合资的关键人物。上世纪80年代,哈恩力主大众进入中国市场。造访中国后,卡尔·哈恩确信中国政府正在筹备向市场经济进行转型。在经过了一番考察后,大众作出了集团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成为中国这个世界领先的国家的一位企业公民。
“以大众汽车为代表的外国车企在与中国企业实现合资以后,还把许多国际知名的零部件供应商引入国内,逐渐帮助我国建立了完整的供应商体系,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这样评价合资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的影响。
夯实基础零部件国产化体系的建立奠定产业基石
在合资的最初,我国汽车工业还普遍使用手工的方式生产轿车,零部件生产商更是几乎没有。据原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副总经理陈光祖回忆,一次为了寻找国内制造消声器的厂家,他一连在北京跑了几天,最后终于在建国门附近一家专门为外国使馆修汽车的工厂里看到有老师傅用手工敲打轿车的消声器。
接着,他提到了桑塔纳的国产化案例,“上海大众是我国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它的首款产品桑塔纳的国产化,在当时牵动着整个中国的汽车工业。为了完成桑塔纳的国产化,1987年,国家经委组织一个大型工作组到上海,任命当时上海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陆吉安为主任,以上海为主吸取全国零部件企业对上海国产化的支持,才终于在近10年后完成了桑塔纳的国产化进程。”
“后来,上海国产化的经验,向全国有关企业进行推广,到上世纪末全国基本建成了零部件的国产化体系,有效推动了当时汽车产业的发展。”陈光祖说。
自主创新中国品牌在开放市场中激流勇进
如果说加入世贸组织以前,中国的汽车工业还是国家的重点保护对象,那么自从2001年加入世贸以后,我国的汽车产业开始真正拥抱市场经济,直面竞争,中国的本土汽车品牌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品牌不断加大研发的投入和力度,想尽办法提升自身的核心技术。吉利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消化吸收了沃尔沃的技术,并推出了向上突破的领克品牌;长城深耕SUV市场,近年来也推出了WEY品牌;上汽乘用车旗下的荣威和名爵两大子品牌,更是在海外出口方面有所斩获……
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中国从2000年年产200万汽车的“小国”,成长为如今年产量近3000万辆的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是改革开放,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这40年,波澜壮阔。(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上图为雄安新区白洋淀(2018年12月7日无人机拍摄)。中国政府网2日公布《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