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飘香着 家乡的味道 ◇汪 志
志
记得儿时生活在南方农村,每到冬至这天,妈妈就做很多的南瓜粑粑。先将南瓜蒸烂与面粉(或糯米粉)掺在一起,搅匀后做成跟月饼那样大小的饼子,然后放在铁锅里倒上菜油烙熟,每一次我都吃得很多。妈妈说,吃了冬至的南瓜粑粑,一年四季肚子就不疼了。
2018年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十六是冬至。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在中国古代,官府和民间都很重视冬至,当作一年中较大的节日来过,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俗话说的“数九”寒天了。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民间有《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冬至也是一年当中祭祀的重要日子。相传,冬至祭祀始于周朝。“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祈求神灵消除疫疾,减少荒年、饥饿、死亡。冬至过节,则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朝称冬至为“冬节”,官府举行“贺冬”仪式祝贺,并且形成例行假期。《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冬至是祭祀天、祖先的日子,皇帝要率领大臣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普通庶民百姓则要祭拜逝去的祖先。明时,皇帝要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文武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相互之间也要投刺祝贺。所以,即便到了现在,南方的很多地方,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至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对冬至更是重视,要在这一天祭拜祖先,不回家过冬至的人,会被视为不认祖宗的人。所以冬至也就成了合家团聚的日子。
每到冬至这天,到处都飘香着家乡的味道,是品尝美食和科学养生的日子。因为“气始于冬至”,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冬至这天很多地方吃饺子。传说中,河南名医张仲景因记挂穷乡亲们,冬至那天,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医棚,向穷人舍“祛寒娇耳汤”(“娇耳”即现在的饺子),使人吃了以后只觉浑身温暖,两耳发热。现如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至这天就有吃饺子习惯。而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吃馄饨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在江南地区,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一天家家都要吃汤圆。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又分“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在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事实上,在江南地区,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进补,所吃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
在我国民间还有许多关于冬至与气候的“谚语”: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冬至不冷,夏至不热。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暖,烤火到小满。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笔者来大西北生活已经30多年了,有道是入乡随俗。每到冬至这天,妻子就早早和面包饺子,然后又做南瓜粑粑,我打趣道:“冬至又是饺子又是南瓜粑粑,比除夕晚上只吃饺子还多一餐。”妻子说道:“冬至大于年嘛!”
新闻推荐
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刚刚升井的掘进一队工人康迎明、李小明、郭永军、牛晓军、蒋晓兵、李军泉、蒋文兵(从左至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