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天开海岳》

淮河晨刊 2019-01-02 12:27 大字

上期提要:“港珠澳大桥珠海这一段的桥梁主体工程是22.9公里,用钢量42.5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这个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首次弄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那你后来在讨论会上提出来,专家们大多什么态度?”我问。

张总监:“当时在场的都是参与港珠澳大桥桥梁制造的企业负责人,所有人一致给出了一个答案:‘不可能’!有人甚至认为‘用流水线生产板单元简直是天方夜谭’!”

天方夜谭?

“那,后来你是怎么说服大家的?”我又问。

张劲文:“我反问了一句——为什么不可能?过去我们的钢箱梁最大的也就10到15米,你可以用手工焊接,但现在是多少?最大的153米,是过去体量的十倍左右,不采取工厂化生产你怎么弄?”

现场一度鸦雀无声。

开拓者要冲破传统习惯,有时迈出尺寸之步却要动用周身之力!

世界上没什么是不可能的,桥是路的延伸,创新是智慧的延展。“成不成咱们先试试?”张劲文说。

就这样,制造企业只好硬着头皮领命回去找相关专家进行科研攻关了。

不过,很快,捷报传来:张劲文的想法可行。

港珠澳大桥参加桥梁建设共分为CB01到CB07七个标段,其中CB01、CB02为大桥钢结构的制造标段,也就是“上部结构”;CB03、CB04对应“下部结构”,CB05负责组合桥梁;CB06和CB07负责桥面铺装。这样,CB01和CB02两个标段就先后在秦皇岛和武汉建立了两个大型的钢箱梁板单元自动化生产基地,从工厂流水线上机械化生产出来的“板单元”质量优良、效率极高,不仅成为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一大创新,而且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不容易吧?”张总监问。

我说:“真不容易。”这里的“不容易”不仅包括张劲文首先提出“流水线”,也包括随后的自动化生产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磨难,最后才得偿所愿!

“太阳出来了,一会儿我们就上桥,去看看你的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钢箱梁?”

张总监说:“好!”

当天下午,我们就在张总监的带领下再次来到了港珠澳大桥未通车的大桥桥面。

“现在你是根本看不到当时我们怎么起吊、安装一块块巨大的钢箱梁的恢宏的场面了,只有大海做证,我们是怎样用最小的人力完成了最现代化的大桥建设。”张总监说。

2016年5月14日,港珠澳大桥三座通航桥之一的江海直达船航道桥,138号钢塔,也就是三座海豚塔之一的钢塔,在中山基地完成了180度的“大翻身”上下吊点安装后,就要在海面上实现90度的竖转,择机进行海上吊装了。

“三座海豚塔?”

“对,每一个重达2600吨,加上500吨吊具,总重3100吨。”

张劲文说完了钢箱梁,现在说的是大桥的桥塔。

他站在桥面上告诉我:“港珠澳大桥除了保留主航道,我们还建了三座普通的‘通航桥’,可供航船按它们过去的习惯来往穿行,这三座桥都是斜拉桥,桥塔分别用‘风帆’和‘海豚’来造型,体现着海洋文化和地域文化,到了第三座,桥塔靠近香港了,我们就设计为‘中国结’,这也就是大家现在从电视上一看港珠澳大桥就一定会看到的那两个巨大的桥塔,高耸,稳健,寓意嘛,体现三地共建,港珠澳同族同种,相互提携、共创辉煌——很容易理解。”

这次就要竖转90度的桥塔就是“海豚”,不用说这个桥塔也是通过工厂整体造好挪到桥面上来安装的,单就2600吨的钢塔塔身,要竖转90度,这在国内国外都没有先例,是一项技术难度极大的工程。为了迎接一次安装就确保成功的挑战,设计和施工队伍前后经过8个月、四次大型专家评审会、两次模型演练,加上对每一个方案、每一个操作流程的细致考虑、一丝不苟地谨慎行事,5月14日,“海豚”桥塔顺利挺立,在伶仃洋上开始了它们临风沐雨、雷打不动的世纪见证之旅。

有没有“打扰”到海豚?

张劲文的故事还没有讲完,那天我们在桥面上一听说海豚,采访哪里还能正常进行?都过来插嘴:“这是海豚塔,那海豚呢?是不是海豚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海域?能看到吗?”

欸,真是无巧不成书,我们大家这么一问,张总监想了想马上说,还真是,我们此刻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华白海豚经常出没的海域。大家知道后立刻扶住大桥护栏,一个个踮起脚,伸着脖子往大海里看。

“不过巧遇白海豚,哪那么容易?”张总监又说,“这要看运气。我们有次在海里施工,活干完,几只白海豚就一块跃出水面,像是为我们庆功,离着非常近、非常近。但平时,更多的时候,白海豚是不容易被看到的。”

不管怎么说,中华白海豚有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出现,这花絮让严肃的采访一下子变得轻松、神秘。

我问:“那开工前,我是说我们还没有在伶仃洋上建这座大桥以前,那时候这片海域有多少白海豚?以后施工了,有没有打扰到白海豚的生存?”

我又变得严肃。

张总监知道这个问题很敏感,不能随便回答。但他没有犹豫,也没有推辞,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没有,真的没有。”一种很自豪也很负责任的样子。这让我想起接到采访任务后我曾上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都是说正是港珠澳大桥施工不用原始手法,不破坏环境,不许震动,不许使用撞击式的柴油打桩设备,不让在海底大面积地翻动挖沙,所以工程对白海豚的“打扰”已经降到了最小的程度。比如新华社2016年10月15日就有这样一篇文章——《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未因港珠澳大桥项目而“搬家”》,报道说:港珠澳大桥作为连接粤港澳的大型跨海通道,需要从保护区穿过。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2011年港珠澳大桥动工开始,连续6年开展中华白海豚资源监测工作,累计识别在珠江口水域栖息的中华白海豚2060头,并全部录入海豚资源数据库——

海豚“搬家”?

对,“搬家”这种事情并没有。

但种群数量是不是有所减少?我的关心还没有得到完整的答案。

“过去听说是1200头。”张总监告诉我。这个数字如果准确,那位于内伶仃岛至牛头岛之间、面积大约460平方公里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没有被人为地破坏。大桥与海豚共生共处的愿望就被建桥人实现了。

“你们知道这460平方公里意味着什么?相当于6个香港岛。”

“啊,是吗?”

不管怎样,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们在桥上一片欢腾!

“照相!大家快来一起照相啊!”

下期看点:据分析数据:港珠澳大桥拥有全世界最长的桥面铺装规模,70万平方米,其中50万平方米是钢桥面,如果采用人工碎石,6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供得上。

新闻推荐

医生戴MR眼镜切肿瘤 手术室上演“科幻大片”

把患者的肝脏影像数据输入系统,出来的是3D的立体模型,通过一种可以直接透视肿瘤的混合现实(MixedReality,MR)特殊眼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