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一位销售员眼里的衣着之变

陇东报 2018-12-31 01:00 大字

文/图 本报记者 刘萍凝

1985年10月1日,西峰百货大楼正式挂牌营业,凌霞成为西峰百货大楼的一名服装销售员。开业初期,正值计划经济时期,新建成的百货大楼一下子成为陇东地区最具吸引力和商业活力的聚集地。

2012年初,在激烈的市场大潮中,为了提升服务质量,百货大楼进行全面装修改造,当年6月,运营了30年的百货大楼正式关门停业。

一段繁华暂且落幕。但这27年的时间里,凌霞见证了服装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审美及价值观的改变。

“曾经,大家的服装千篇一律,灰、黑、蓝、军绿是主色调,大多是用布料自己缝制的,男女基本都是西装样式。”凌霞回忆道。20世纪70年代末,一种被称为“的确良”的化纤面料开始流行。凌霞笑着说:“‘的确良’实际上并不吸汗,也不透气,但挺括滑爽,洗了干得也快,又比棉布结实,当时能有一件‘的确良’的衬衫或者连衣裙,成了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事。”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成果反映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服装也从过去的色彩单一变得五颜六色,样式上也有了许多创新。1983年,国务院宣布取消长达29年的布票制度,实行棉花、棉布敞开供应,国内纺织品市场逐渐放开。当时,凌霞和同伴通常一起前往广州、深圳、西安等地进货,凌霞说,当时广州市高第街成为全国第一条以经营服装为主的个体户集贸市场,街内2000多家商户以低廉的价格销售服装,全国各地的许多服装销售商都去那里进货,进回来的东西,往往让西峰的市民爱不释手,有的人反复过来看,就是舍不得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些西方服饰的元素也渐渐走进中国市场的服装设计里,喇叭裤、牛仔服、健美裤、运动鞋,一时间各种款式的衣服琳琅满目。那个时候,百货大楼里的衣服市场是洋装、中山装一起卖,有的老年人无法接受现代“洋装”,但是,追赶潮流的年轻人却趋之若鹜,一条牛仔裤,成了许多年轻人“追风逐浪”的标志。

凌霞记得,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服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这个时期,服装批发市场是服装流通最重要的平台。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均出现了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其中著名的有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广州白马服装批发市场、上海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等。那时候,也有全国各地的服装商来到西峰卖衣服,一时间,上海的羊毛衫、广州的连衣裙甚至奢侈品服装等涌进了西峰市场,让凌霞和同伴们感受到了压力。

进入21世纪,做了几十年服装生意的凌霞已不再销售服装,但多年来的职业习惯,让她无论走在街上还是逛商场,都喜欢观察人们的服装。她说:“我发现,潮流就是一种循环和回归,比如当下流行的款式和颜色,可能是前几年就流行过的。另外,过去人们喜欢洋货,现在却更加喜欢有中国元素和东方韵味的服装,这和我国的开放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很大关系。”

新闻推荐

深圳公布决定:力争到本世纪中叶 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市委、市政府近日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决定》,作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