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教案:想说爱你不容易

科教周刊 2018-12-27 10:00 大字

最近,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校长柏继明在访谈节目中的一段发言,刷爆了很多老师的朋友圈。作为校长,柏继明关于教案写作的看法更是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共鸣。为了不让老师做无用功,她提倡老师一个学期只给学校上交2篇自己最满意的精品教案,剩下的可以随意写,不写也可以。

柏校长的话无疑触动了几乎所有老师最敏感的那个心结:写教案。教案写不写?怎么写?

留痕,更要留心

痕迹管理固然重要,而一旦陷入形式主义就会变了味,会让老师产生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感受到不必要的压力,整个过程也就变成了“留痕不留心”。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想办法帮助老师提高能力,而非单纯下放检查任务,彼此心照不宣的形式主义。对管理者来说,激发老师的上进心或许比检查更为重要。

张婧

记者

见仁见智:案在激发能动性

教案、学习笔记、校本研修等等,这些意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自身素养的“规定动作”,为什么会成为老师的压力?为什么会有一些老师敷衍对待甚至排斥?记者走访了城区部分学校的老师,听他们讲述对于教案的真实态度。

在这次走访中,老师们打开的话题不仅仅局限在教案上,记者发现,越是对学生负责的老师,越是热爱这项事业的教师,对于这份职业有着越深的思考。他们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还需要更多的机会,拓展自己所站的那一方讲台。

从教案说起,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老师认为教案是备课过程的体现,所以学校要检查;有人认为年轻教师需要特别重视教案,因为这可以弥补经验的不足;也有人觉得,教案没那么简单,需要把对课堂的反思融入其中,作为一本有连贯性的教学笔记。

现在,有的学校依然坚持要求老师手写教案,有的学校已经用电子教案替代了手写教案。有的学校在检查中并不会很严格,有的学校会评出等级,也有的学校对于不同年资的教师也有不同的要求。

高中语文老师刘静文表示,在备课组每周一次的备课组会上,组长都会专门把年轻教师的教案拿过来检查,并且指出其中的问题。老师要上好课,传道受业解惑,就需要为每一节课做足准备,而教研组长检查并指导教案,是一种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可行的办法。这种检查,就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是把师傅带徒弟融入了平时的工作。作为年轻教师,刘静文对此的态度是积极的,也认为利用零碎时间来准备教案,并不会耽误自己太多的时间。

政治老师李苗苗也认同教案的必要性。她说,自己当老师以来,写教案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经验的积累,准备课程的过程中,已经慢慢摆脱了参考书,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加入更多自己的想法。教案参考书也是很多老师都提到的一种工具。对于参考资料,有的老师照搬,有的根据几本参考书综合提炼,还有的会以自己的想法为主。

100个老师便会有100种教案,也会有100中对待教案的态度。这门功课,学校的检查,无论严格还是宽松,主要的作用还是督促。但是这些功课能在多大程度上转换为能力,最终让学生受益,最根本的还在于教师在背后下了多少功夫。

在采访中,一位自称“刺儿头”的老师表达了他的看法:没有教案不代表不预设课堂、不备课。老师应该把时间多用在向老教师学习请教、看书、关注教学前沿上来,但这些在教案以及其他检查事项中,并不能完全得到体现。对学校来说,学校想让老师怎么发展,就应该在评价中有更多的侧重,而非机械地完成检查任务。他也表示,自己虽然在完成这些任务时比较消极,但对课堂和学生很负责任,成绩也很不错。

但他也承认,如果自己是管理者,还是会检查教案,特别是年轻老师的教案,因为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愿意把时间花在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上。

也有老师坦诚,与更“宏大”的工作任务量相比,教案并不是什么特别繁重的任务,焦虑反而来自其他方面。一位年轻教师告诉记者,自己一直觉得如果学校能够给更多机会出去学习就好了,她担心如果总是在同样的环境里,会渐渐变成“井底之蛙”,现在教学任务重,看书的时间本来就少,这很让人恐慌。我们的编辑部也曾经收到过一些教师写的随笔、反思,探讨教师怎样能够更幸福,探讨暑期的教师培训如何更有效。愿意思考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而这样的能力恐慌和深入探讨似乎并不多见。在访谈中,记者的确发现,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愿意主动学习,他们做了大量重复性工作,缺少内驱力。

这不单单是老师的问题,也是为老师减负的问题。在2018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专门提到过类似的问题。他说:“这里我要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学校要拒绝各种‘表叔’‘表哥’——拿着表来了,要填表,各种表,必要的表要填,现在是表太多了,基层把这个叫做‘表叔’‘表哥’。学校要拒绝它们,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

这些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老师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去学习,最终产生职业倦怠。这成为一堵墙,阻碍他们成为更加优秀的老师——那种有创造性的,不断主动完善自己、不断进步的老师。

所以,对于老师来说,需要对课堂有敬畏之心,本着对学生真正负责的态度,考虑自己的能力提升问题。对于学校来说,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制定更加合理的制度,帮助老师提高能力,而非单纯下放检查任务,彼此心照不宣的形式主义。对管理者来说,如何激发老师的上进心,强化不断向上的推动力和拉动力,或许比检查更为重要。

新闻推荐

西北大学建成首个“VR考古”实验室

本报讯(记者魏建军通讯员马骞)近日,记者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了解到,在唐仲英基金会支持下,西北大学建成首个沉浸式考古虚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