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响声”过后谈教育改革 □蒋晓雨

淮河晨刊 2018-12-26 09:07 大字

近日,一段“毕业后,他用耳光报答当年老师”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洛阳市栾川县男子常某,将骑车的老师张某拉在路边抽耳光。该事件不断发酵,雷湾村近150名村民近日联合签名说明情况,支持常某。签名材料中表示,教师张某某确实存在过度体罚行为。(12月21日澎湃新闻)

二十年的“忍辱负重”,当街的几声耳光,在响亮的阵痛和一时的轰动后,学生成年后对老师的所谓“报复”和“质问”,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教育,究竟哪里出了错?

在中国,尊师重教的观念源远流长,古有孔子广收门徒三千因材施教,他认为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后天教育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而在如今,教育,教书育人,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在于培育健全人格。

学生当街“掌掴”老师,即使在后来发布的视频和村民联名信中,都指出学生当年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因此记恨,也不能为以暴制暴这种不合理也不合情的行为洗脱。在法律的判决之后,这场跨越二十年的由学生上演的“基督山复仇记”,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中国的教育提出了掷地有声的叩问,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受到不公平对待,例如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体罚”事件,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该如何更好的推动素质教育,完善学生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尤其是道德上的发展呢?

耳光的响声为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改革迫在眉睫。首先,教育应当从传统的主被动观念中跳脱出来,师生基于平等地位的交流和沟通需要得到重视。例如近些年来,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推行“翻转课堂”模式,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在讲台上通过“语言”而非“耳光”发声,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加强他们对于课程的认识,也能让老师从中有所启发,实现沟通共享以及共赢。

其次,近些年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院校对于教师的资质审查,都应当更加严格,比如在小学、中学将家长会常态化,聆听监护人的意见,在大学推出评教这一考核方案,为学生提供校长信箱等实时反馈渠道,作为对于老师后期实际教学质量的一种考核,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通过评教、淘汰等机制,能够起到一种学生对于老师行为的监督,让“传授关系”变成真正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交流关系”,搭建起平等的沟通桥梁。同时,设置相关专门的督导,对于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不定期抽查和定期总结讨论,也能够有效规范教师行为,避免类似社会案件再次引发社会的“巨响”。

而从本质上来说,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学校均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在基础知识课程之外,通过各种理论讲座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其形成建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以充足的人文关怀启发和教化每一个人,使学生能够继承人类社会的文明,同时掌握基本的生存和交流技能。

2017年,中国在教育领域投入了高达四万亿的资金,而在即将过去的2018年,除了不断普及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之外,还通过评选双一流院校,给予重点学科以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等方式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相信在未来,没有“暴力”的教育改革之路,也能在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下,以一种更加“和平”的方式走的更远更稳。

新闻推荐

马化腾:“互联网+”行动的探索者

在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马化腾做主旨演讲(8月23日摄)。新华社发改革先锋风采据新华社深圳12月24日电(记者/陈宇轩)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