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三支钢笔的故事

肥东晨刊 2018-12-26 08:48 大字

○王光中老师在书房读书,电脑键盘已经取代了钢笔 ○当年钢笔坏了还要送去维修 ○老式塑胶杆钢笔 ○王老师现在所用的钢笔,从样式到材质已经提高很多□本刊记者赵杰

王光中是肥东二中的一位语文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对于王老师来说,除了教学中使用最多的粉笔,其实,在他的记忆中,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内心深处一直有着一段“钢笔情结”。在王光中的家中,珍藏了三支钢笔。虽然年代已久,但每支钢笔都包含着一段记忆犹新的故事。

“偷”来的第一支钢笔当成“宝”

1973年出生的王光中今年45岁。上世纪80年代初,王光中正在读小学。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小学属于教学点,只有一到三年级。读二年级的那个暑假,王光中去当小学老师的姨父家里玩。因为姨父家里有书可看,特别是那些小人书和连环画。“当时大人中午都在睡觉,我就躲在姨父的小书房里看《铁道游击队》和《三打白骨精》。间歇时,我发现桌角上有一支红笔。哇!那是一支红水钢笔。当时我只有在课堂上看老师批改作业时,才会使用的。于是,我从竹筒里取出了红笔,在一张糕店包装纸上写字、画画。由于不小心,墨水将小指头弄得红红的,但生怕被姨父发现了,我便偷偷地将那支红笔藏在红口袋里带了回家。后来,最先发现的是不识字的母亲,她在洗我的衣裤时,发觉不对劲,水怎么红了,一问才知道我‘偷’了姨父批改作业的红钢笔。不过,当时,姨父并没有生气。在我告知他将来也想做一名教师的理想后,姨父高兴地将那支红钢笔留给我作纪念。”王光中回忆说。

也就是在那支红钢笔的陪伴下,王光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乡里的初中。“那时候在农村上初中可不容易,都是需要经过选拔的”,王光中表示。

上了初中后,王光中家离学校较远,为了节约时间,他便在学校寄宿。那时,学校虽然不大,但有几排整齐有序的土墙瓦顶的教室矗立着,加之校园外有条绿波荡漾的护校河,和苍翠映衬的树木,加上平时朗朗的读书声,学校倒有不少乡村“高等学府”的气派。

第二支钢笔“开启”写作生涯

进入中学,王光中的视野相对开阔了不少,也结识了不少优秀的同学以及老师。那时,王光中的语文老师发现他喜欢看书,一到周末,便给他一本文学书籍带回家阅读。读久了,王光中便喜欢拿起钢笔进行写作。

到了初二下学期,学校举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征文比赛,采取选拔推荐学生参加。那时,王光中的作文常被语文老师当范文在班级里朗读,自然而然他就成为了参加比赛的人选。那次征文,王光中写的是《浪费粮食,是一种可耻的事》。他结合住宿的亲身经历,针对少数同学浪费饭菜的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策。最终,王光中的征文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奖品则是一支黑色的新农村钢笔。“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支钢笔,它也伴随我以后写作了不少年”,从那以后,王光中便用那支钢笔写出不少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变化题材的文章。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王光中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师范学校,初步实现当老师的梦想。毕业后,他便走上了三尺讲台,扎根于乡村,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家乡教育事业,始终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至理名言。在工作之余,王光中仍旧笔耕不辍,也零零碎碎地发表了一些诗文,还先后加入了县、市、省作家协会。

第三支钢笔找寻“昔日回忆”

趁着改革的春风,王光中不断地用手中的笔抒写着新时代的作品。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为此,王光中在工作之余,不断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采风,体验乡村生活。一方热土,养育一方人。那么多年来,在王光中的创作文章里,均浸满了父老乡亲辛勤劳作的汗水,凝聚着熟稔的风风情与方言,蕴含着对美好乡村的讴歌和赞美。

进入新世纪,王光中更是充满激情,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他的笔又触摸到祖国大好河山的更多角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一次全国性的征文大赛中,王光中的作品荣获一等奖,奖品是一支“金星牌”钢笔。“这是我人生的第三支钢笔,其实后来我才知道是金星钢笔,笔的外壳就透露出高贵的气息,掂在手里很有厚重感。因此,我也深知那支钢笔所赋予的内涵。”王光中说。

直到现在,金星牌钢笔一直还被王光中珍藏在家中,用红色的丝绸包裹着。对他而言,钢笔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精神。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如今,王光中的写作大多通过电脑来完成,不过,偶尔的时候,他还会拿起钢笔写写东西,“不为写出多么高大上的文章,只为找寻当年的感觉,算是一种情怀吧”,王光中感慨万分。

记忆终将不会磨灭,改革继续大步前行。

新闻推荐

新个税法更倾向于操作便捷性

新华社北京电(郁琼源王锦萱)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这次修订个人所得税法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