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韵融南北 才情近宋元 唐寅的《农训图》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弘治十一年(1498),他在应天府乡试中拔魁中解元,翌年进京会试,因试题外泄案遭株连(查无确据),被革黜降用,遂愤然绝意仕途。其妻见嫌反目改嫁,他便纵迹于市井与名山大川中,以卖艺自给而历尽世态炎凉、风雨沧桑,于百般滋味中不乏风趣豁达与傲然独立之风骨。虽坊间盛传“唐伯虎点秋香”之事多含演义笑谈,却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喜欢唐寅人物性情之处——爱美而亲下,追求自由真率而鄙视权贵与旧礼教的压制。这种品格在其诗文、书画中多有突显。唐寅早年师从沈周、周臣,并上追古贤,山水取法李成、范宽、郭熙、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得宋人山水严整精劲与恢宏气象,又于元代黄公望、王蒙诸大家处获笔墨灵趣与气韵,融北派山水刚峻与南派山水秀逸于一体,并常于绘画中题写优雅诗文,使作品比宋、元常见之作更具文人艺术品位。他的花鸟画以水墨写意为主,显得苍润相发且不乏逸趣。他的人物画师承唐、宋工笔,勾染细匀爽利,人物神态优美娟妙而造型精准。他亦兼绘写意人物。这类作品笔酣味永、沉着痛快、意涉画外。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唐寅山水人物画《农训图》为绢本淡彩水墨,纵113.4厘米、横61厘米。画家在画面右上部以行书题款:“白衣村老鬓萧萧,夸说官家降教条。县里不容词状入,万家都放插青苗。苏台唐寅奉为继庵尹老大人写。”下钤“唐寅私印”白文印,左下方有三枚闲章。唐寅往往将山水、人物融于一图,作品风格有细致工笔、粗笔写意及小写意几类。有论者将之分为粗、细两大类,但忽视了其小写意作品也占有相当比重的事实。唐寅常以大刀阔斧的斧劈皴及刮铁皴绘山石,使形质整饬坚硬,显得力劲、势猛又精括。这乃是他学宋人皴法而练就的“硬功夫”。对于人物、树木、亭台、阁榭等,他多以细劲中锋绘写。而他的一些学元人之作,则以灵动散淡的小写意为主,不刻意求工,也不作大笔夸张的纵写,展现出一派江南清和之气。他自创“淡斧劈皴法”,以淡墨斫扫作石面,笔下既有面的概括坚硬,又暗含线结构的纷披、肌理之美。在他的这幅《农训图》中,远近山石即多用其最富特点的“淡斧劈皴法”绘出,勾斫、皴擦劲利,复加雨点皴于其上,显得苍浑坚实。相连的坡石、汀岸则由披麻等线皴自然顺接而出。各种树木勾点精细,近者用夹叶双钩法绘成,中远树叶以点叶法渐淡隐没于云雾中。在画面中,画家强调虚实的对比,以虚藏深,使云岚具有缥缈之感。画家通过对画中人物对弈、静读、垂钓、泛舟、拄杖携抱琴书童过小桥等细节的描写,使其神态生动,展现出逍遥之乐。而半露的茅屋、竹篱与几块荒田昭示着“农”家被“训”后的抗争心态。此作为赠苏州府尹之作,诉说了官方推行的“坑农”政策使农民还不起利税而苦不堪言,干脆青苗不插,任农田荒闲,反而在自然山水间快乐地生活,以渔樵为生、琴棋书画为乐。这是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的一幅“谏画”。这种创作是要有胆量和风骨来支撑的。这幅作品与唐寅当年蒙冤遭革黜降为县内小吏而愤然不就的志气相通。他追求不被压迫的人生,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唐寅将这种强烈的精神融于笔墨,以雄峻奇峭的骨法用笔,使作品境界清远、诗意浓郁,令画面内含淡雅、秀逸和空灵。
唐寅是真正的职业文人艺术大家。他不像苏轼等文人一样将创作当成余事之墨戏。他的作品有才情而机趣丰赡,不落单调寡味,同时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在创作中,他常常寄意深警,而非一览无余地直白绘写。按照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要求来衡量,唐寅的作品无疑是上等典范,且更讲究技巧内功。相对而言,沈周等诸家均不似唐寅身历跌宕坎坷而情感丰沛。唐寅能深入民间底层之中发现美、表现美,这是一般艺术家有所避讳或做不到、做不好的。
新闻推荐
由于美国国会两党未能就“在美墨边境建隔离墙的经费问题”达成一致,约四分之一的联邦政府机构从美东部时间22日零时起“停...